第325章 杂志立场和参考消息(3 / 3)

加入书签

累啊,天天去仓库送报纸,还干不干别的事了。仓库那地方又只能最可靠的人掌握。要不是为了这个杂志,王月生还不肯将在美国的上次接待李鸿章时预留的约柜仓库提前投入使用呢。

郑贯公听后,呆立半晌。须知此时,在中国发行的外国人的报纸,如英国《字林西报》、法国《益世报》等,是通过订阅路透社(1851年成立)和哈瓦斯社(1835年成立,法新社前身)的电报新闻服务,实时接收欧洲、美洲的新闻。美国在华报纸(如《字林沪报》)通过美联社获取北美新闻,日本报纸则依赖共同社的东亚新闻网络。

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在上海、香港等地设立电报局,通过大东电报公司(连接欧亚)和太平洋电报电缆(连接美洲)接收母国新闻。1871年横跨太平洋的电报线路开通后,欧美新闻理论上可于24小时内抵达上海。实操中,电报需经母国电报局→国际中转站(如香港)→上海电报局,再由报纸编辑翻译、排版,通常比母国晚1-3天。

当电报不可用或成本过高时,报纸只能通过定期航线(如欧亚航线)获取母国报纸原件。例如,从伦敦到上海的轮船需约3周,新闻时效性较差,但可补充电报未覆盖的内容。

可电报的费用实在是太高昂了,而且传达的信息有限,根本不可能像此时此刻一样,五个西方国家的几十份报纸,这么一天的新闻量,就这样摆在了眼前。而且,因为中国那些洋人的报纸,或者跟洋人共享新闻的本地报纸,其消息来源基本都是签约的国际新闻社,内容基本雷同,哪里像此时眼前的报纸上的内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而且哪怕是同一个新闻事件,都可以同时有好多个来源去彼此验证、拾遗补缺。

郑贯公把报纸都拢了过来,像爱抚心爱的女子一样,轻轻翻动每一份报纸,哪怕是看不懂,嘴里还喃喃地说,“要有专门的翻译团”。

“好的,我来解决”。王月生可舍不得小郑用此时的懂外语的人才去做翻译这种体力活,太贵了,也太浪费人才了。后世那么多月薪3500的都懂外语,嗯,如果外包给在校大学生,可能更便宜。哦,要不用AI机翻?

“太浪费了!”

“几个意思?”

“这么多新闻,我们能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剩下的浪费了。要不,我们弄张报纸去发这些吧。我知道你的顾虑,我们可以不站任何立场”

“明白,无责任转发嘛”

“好词。就用这个。登在刊头边上醒目位置。嗯,报纸叫什么呢?《参考消息》好不好?”

“贯公,你牛!”

喜欢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请大家收藏: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