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请君入帐与小河淌水(2 / 3)
虹
若遇山洪阻归路,猎鹰指路到滇中~\"
随着所有人一起高喊\"兹莫格尼——呀!\",三股声浪汇入篝火,火星溅入夜空。南屏寨老毕摩将酒泼向火堆,烈焰蹿起三丈。阿普木基、者黑嫫和王月生三人三碗连饮。
火塘松脂燃烧的青烟与银河星光交织,铜锅炖煮羊肉酸汤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阿普木基在火堆旁敲响羊皮鼓,鼓声浑厚低沉,与火把噼啪声形成原始节拍。篝火堆“噼啪”炸开一颗火星,老毕摩的月琴猛然扫出一串颤音。老人们用彝语喊出“蹢脚!蹢脚!”,年轻男女应声而起,羊皮披肩随动作翻飞,银饰碰撞出清脆声响。南屏寨的曲嫫阿呷甩开绣花头帕,赤脚踏上晒场的青石板,银脚镯“叮当”一声,像是给暗夜撕开一道光缝。
“蹢脚哟——!”。彝语“蹢”即“踏”。
寨中汉子齐声呼喝,二十双牛皮靴底重重顿地,震得火堆旁的法国葡萄酒瓶“嗡嗡”摇晃。
南屏姑娘们连成蛇形,百褶裙逆时针旋开,三步一蹢,左脚跟碾地,右脚尖勾起,转腕撩襟,银饰翻飞;者黑嫫与王月生队伍中的小伙子跟南屏寨的汉子们一起穿插成圆,藏袍与对襟短打混杂交错,靴底铁钉刮擦石板,跺地如雷。
鼓手以“咚——嗒嗒”三拍节奏击打,舞者左脚尖点地、右脚跟跺地,形成“蹢脚”标志性动作。男女分列两排,交替踏步,如同山涧溪流般连绵不断。男子身着黑底绣花大襟衣,腰系红白绑腿,高举火把旋转,模拟狩猎场景,手臂如鹰击长空,步伐刚劲有力,腰胯扭动时羊皮褂下摆翻卷如浪。女子头戴银簪,耳垂缀着祖传的“阿鲁举热”(彝族创世史诗象征的银饰),双手持彩绸甩出弧线,脚步轻快如雀跃,裙摆随“三步一撩”动作扬起,银项圈随甩头动作叮当作响。
舞者围成圆圈时,穿插即兴对歌。领舞者高唱“兹莫格尼”,众人应和,歌声与跺脚声、鼓点共振,火光映照下影子在土墙上扭曲跃动。火把从驱邪仪式转为舞蹈道具,舞至高潮时被抛向空中,火星如流星坠落火堆。
毕摩月琴骤停,所有舞步凝在最后一蹢,众人一起喊出“哟——嗬!”。看到舞者停住了舞步,孩童趁机钻入人群捡拾火把余烬。老人们重新围坐铜锅,蘸着木姜子粉品尝风干牛肉,笑声与柴火爆裂声交织。王月生带来的礼物五色八宝米也已经变成了烹熟的五色八宝竹筒饭,被一节节端到各人面前,翘开后,糯米、红枣、蜜饯和各种果仁的香气弥漫在夜空中,引得众人交口称赞。
突然,聚会人群的一处传来隐隐的骚动,但熟知风俗的王月生一下子就听出来是有寨子里的姑娘主动山歌攻擂。南屏寨的曲嫫阿呷甩开绣花头帕,嗓音脆得像崖顶跌落的山泉:
“月亮出来照半坡,半坡金竹十八棵——
哪棵竹子肯弯腰,今夜跟妹唱山歌?”
这边是自己的一个队员小名王二狗接招:
“金竹弯腰为采露,马帮弯腰为歇驮——
阿哥弯腰不为啥,就想给妹拴脚镯!”
全场哄笑中,曲嫫阿呷的银脚镯已套上王二狗手腕——按彝家规矩,这是“歌赢人归”的邀约。
这边王月生看得开怀大笑,击掌......然后一呲牙,嗯,牵动右臂伤口了。
者黑嫫斜睨了王月生一眼,娇嗔道,“哎呀,阿呷姐姐真好命,有阿哥给她唱山歌。可惜我的命不好,死了男人,再也听不到了”。南屏寨头人阿普木基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这是者黑嫫头人又要调戏客户了。这么多年了,被她迷得五迷三道的汉人洋人不计其数,可从来没听说真有人做过她的入幕之宾,今晚过后看来又要有个伤心又不舍的人了。只是者黑嫫对寻常男人从来不假颜色,不知此人有何背景。
王月生这两日淌急流、攀险峰、闯瘴气、战蚂蟥,昨夜又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