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在巴黎见到一群福建人(2 / 3)
好打听、路子广、嘴巴大的特点。
蔡廷干,广东香山(后世珠海市)人,今年38岁。12岁作为第二批留美幼童赴美,就读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语文学校及新不列颠中学,后进入麻省罗沃尔机械厂学习。因清廷保守势力反对,1881年被迫中断学业回国。回国后进入天津大沽水雷学堂,系统学习鱼雷理论、操作技术及电机、采矿等课程,并在北洋舰队实习期间接受英国教官的航海训练。1888年调任北洋水师,1892年升任“福龙”号鱼雷艇管带(正四品)。1894年黄海海战中,率“福龙”号多次逼近日舰“西京丸”发射鱼雷,虽未击沉敌舰,但展现了无畏精神。后因锅炉故障被日舰“吉野”追击俘获,战后遭清廷革职。这次是跟着萨镇冰一起来的。
陈兆锵,字铿臣,福建闽侯县螺洲乡(后世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人,今年37岁。14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管轮班,历时8年4个月毕业,成绩优异。毕业后在“扬武”练习舰见习,1886年以优等成绩任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管轮,后晋升为总管轮。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作为“定远”舰总管轮,在舰体多次中弹的危急情况下保障轮机运转,使战舰持续作战,重创日舰“松岛”等。战后因功获颁一等文虎章。战后随舰退守威海卫,参与炸毁搁浅的“定远”舰以阻敌。1896年被选派赴英国学习新式舰船制造,这次是来参加法国的福建老乡新年聚会的。
黄鸣球,字韶臣,号天铿,福建闽侯人,今年35岁。14岁考入福州船政后学堂第六届驾驶班,19岁毕业。22岁作为第三批海军留学生赴英国深造,主修枪炮、驾驶铁甲舰等,曾在英国军舰及炮厂学习,成绩优异。26岁学成回国后加入北洋海军,历任“康济”舰三副、“超勇”舰二副,后升任“镇边”舰管带,署理后军前营都司。甲午战争中率“镇边”舰留守旅顺、威海,参与威海保卫战。甲午战败后,北洋海军军官被清廷集体革职。黄鸣球为谋生,先后在京师大学堂、烟台海军学校任教。此次是作为萨镇冰的私人随员蹭团重访欧洲。
魏瀚,福建闽侯人,16岁考入福州船政前学堂第一届造船专业,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875年随船政总监日意格赴欧洲学习造船技术,期间在法国瑟堡海军工程学院主修造船,兼修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位获外国法学博士的中国人。参与建造了中国首艘钢甲舰“龙威”(后改名“平远”)、首艘巡洋舰“开济”、首艘猎雷舰“建威”等12艘军舰,被誉为“中华所未曾有之巨舰”。1880年赴德国监造定远舰,回国后推动船政技术自主化。此次也是随同萨镇冰考察欧洲海军。
郑清濂,字景溪,福建闽县黄山乡(后世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黄山村)人,今年47岁。14岁考入马尾求是堂艺局,成为船政前学堂第一届制造班学生,学习法语、数学、机械学及造船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曾参与车间实习和舰船设计。1877年作为首批船政留学生赴欧洲,先后在法国瑟堡造船工程学校、德、比、英等国学习,专攻轮机制造与枪炮技术,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参与柏林铁甲船监造工作。留学期间考察多国造船厂和钢铁厂。主持建造中国首艘双机钢甲舰“龙威号”(后改名“平远”)。该舰装备精良,采用双重钢底设计,2100吨排水量,标志着中国自主造船技术的突破。监造“镜清”、“寰泰”、“开济”等9艘舰船,并参与设计穹甲快船,其成果被评价为“骎骎乎驾泰西而上之”。主持修建罗星塔青洲船坞,推动中国大船维修能力提升。参与监造德国伏尔铿厂的“定远”、“镇远”铁甲舰,引进先进技术。这次也是陪同萨镇冰考察欧洲海军。
王寿昌,福建闽侯人,今年35岁。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传统儒学教育。15岁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第四届制造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