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知音》(2 / 6)

加入书签

;另外呢,他还有一位叔父,酷爱古代文学,空闲时常给他念上几段《拍案惊奇》。

    于是到了高中,胡勋碧就开始试着写等一些文艺作品。

    之后回乡期间做过民办教师、生产大队的团支书,业余时间进行新闻写作。

    最后被调到区委搞通讯报道,开始走上新闻之路。

    随着嗡嗡嗡结束,属于胡勋碧的机遇很快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

    因为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胡勋碧先是被调去《湖北青年》杂志社担任地区记者站的站长,随后又被调进《湖北青年》编辑部工作,成了一名正式编辑,之后又很快被提拔为编辑组长.

    就这么,一直到了前年,在提倡兴办经济实体的气候下,各地复联纷纷提出实体项目。

    而当时的省复联主任觉得,企业不好办,但办一本复联的杂志,算得上个“实体”,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复女群众。

    复联精挑细选之下,觉得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有当主编的潜力,于是他就这么被选为“大将”,挑起大梁,办了这部《知音》。

    为啥叫《知音》呢?

    当时的刊物几乎都在刊名前加上地域名称,比如《京城文艺》、《上海文学》等。

    因此,复联的干部们在讨论刊名时,建议以《湖省复女》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最后,以暂定名《湖省复女》和《家庭内外》向上面打报告,决定二者选其一。

    但是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觉得,这个刊名,太俗,一点儿不适合他对人生、人性关注的定位,便向复联提出建议,要求修改。

    复联就说,那你觉得叫什么好?

    当时正好是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的时刻,因此,名字的敲定上胡勋碧也采用了相对市场的办法。

    他跑到邮局、大学和纺织厂征集刊名,最后一共征集来了30多个刊名,最后由复联领导和刊物筹备人员从中选取10个进行投票,结果,得票第一的是“女性之光”,排第二的是“知音”。

    胡勋碧说,咱们武汉汉阳的古琴台,就有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知音”故里创办“知音”杂志,再合适不过。

    更重要的是,“知音”这个名字能蹭热度啊!

    前些年不是刚上映过这么一部电影?!北影厂拍的,谢铁骊导演,著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你说万一有影迷看到,还以为我们和这电影之间有什么关联,说不定就会买下来呢?

    当然了,对外肯定不能这么说,得说我们觉得“知音”这个名字比较契合我们心心念念的“人生、人性”。

    虽说杂志办起来了,不过之后的发展也不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