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戈现土尽启新程(3 / 4)

加入书签

打招呼。

江春生笑笑,温柔的看向朱文沁。

朱文沁没有接徐主管的话题,而是看向古墓发掘现场,“春哥,考古队开始发掘了吗?我们没来晚吧?”

江春生笑着指向考古区域:“你们来的正好,他们现在应该还在清理墓穴里面的青膏泥。”

小徐好奇地张望着:“听说昨天挖开的那个墓穴里只有一颗牙齿?太神奇了!人死后就只剩下这么一点东西。”

“两千多年了,也该化为尘土了。”江春生解释道。

于永斌锁好车走过来:“走吧,我带你们过去看看。范队长我已经打过招呼了,他同意我们近距离观看,只要不干扰工作就行。”

三人走向考古区域,江春生跟在后面。他发现今天的墓坑比昨天那个要稍大一些,考古队员正在仔细清理一层青灰色的膏泥。

范队长看到他们,走过来简单介绍道:“这是青膏泥,在古代墓葬中常用于密封棺椁,防止空气和水分进入,起到保护作用。南方地区很多楚墓中都有发现这种材料。”

朱文沁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那这层青膏泥

“是的,不过我们得先小心清理掉这层膏泥,不能损坏存得要好一些,可能会有所发现。”

随着考古队员的细致工作,椁室逐渐显露出来。与昨天的墓葬不同,这个椁室看起来更大,椁室的顶板表面,能清晰的看出覆盖过竹席的纹路,但竹席早已消失不见,想必已经化为泥土。

“看来这个墓主人生前的家庭地位比昨天那个要高一些。”范队长评论道。

于永斌插话道:“范队长,我曾经听你们的同行说,棺木在椁室中的位置能显示墓主人的性别。靠左放置的是男性,靠右的是女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范队长笑了笑:“民间确实有这种说法,但不是百分之百。考古学讲究实证,不能单凭位置判断,因为有时候棺木有可能会在椁室中移动。”

椁室盖板被一块一块的揭开了,椁室完全显露出来。但有趣的是,这个棺木确实是靠左壁放置的。

与昨天的简单结构差不多,但这个椁室内部得头箱要比昨天的那个大,显示出墓主人的家境条件比昨天的一个要好。

当头箱的陪葬品被清理出来时,里面出土了几件漆器残件和陶器,虽然腐蚀严重,但依然能看出比昨天那个墓中的随葬品要精致许多。

“看来于老哥的传说有点道理啊。”江春生小声对朱文沁和徐主管说,“这个墓主人明显比昨天的要富裕。”

当考古队员开始摸索棺椁与椁室之间的空档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呼:“有发现!”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去。只见那名中年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从淤泥中取出一件腐蚀严重的金属器物。经过初步清理,能辨认出那是一个青铜戈头!

“这是兵器啊!”朱文沁惊讶地说,“说明墓主人可能是战士吧?”

范队长仔细察看那件青铜戈头:“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虽然腐蚀严重,但形制清晰,属于典型的楚式戈。这可能为我们判断墓葬年代和文化归属提供了重要证据。”

徐主管好奇地问:“为什么戈会放在棺椁之间而不是棺内呢?不应该随身吗?”

“身份决定位置。在高等级贵族墓里面,兵器都有独立的区区域,如耳室、侧室,平民墓则非常简单,一般为生前经常使用的兵器,棺内或棺室内都可以随葬。这是因为在我国早期,从商周到战国时期,兵器更贴近椁室,强调‘守护’;到秦汉后多室墓兴起,兵器逐渐移至专门耳室,功能分区也更明确;到了唐代以后,受“薄葬”观念影响,实用兵器减少,仪仗铭器增多。”范队长解释道。

最令人期待的开棺时刻终于到来。与昨天一样,考古队员先用木楔撬开棺盖,然后用绳子将其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