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争渡(1 / 6)

加入书签

    甲辰年端阳前夕,九龄敬书:

    衍兄台鉴:

    自上次匆匆一别,时光荏苒,忽已数月光景。忆及前月,家人身陷险境。幸得衍兄疾驰相救,弟铭记肺腑,感激不尽……

    窗台前,李衍翻看着严九龄书信。

    这个时代,往来信息都很慢。

    宜昌那边的事,过了许久,才被京城的严九龄得知,一阵后怕,当即就要返回鄂州。

    当然,他父亲严伯年也早有预料,同时派仆人送去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笺,叮嘱他科考为重,同时给他安心。

    虽不能返回,但他还是写了几封信,既有给父母兄长的,也有给李衍的。

    这封信上,讲了很多事。

    首先,自然是一通感谢。从文字之间,就能看出严九龄吓得不轻。

    随后,就是各种见闻和情报。

    严九龄很聪明,他知道李衍更看重什么,因此将在京城看到的很多消息,都毫无保留分享。

    正如李衍所预料。

    严家在鄂州根本算不上大族,即便在宜昌,也只是中上,但因其祖父《镇国十策》,严九龄的身份,就立刻显得不一般。

    大宣皇帝采用了其中两策。

    无论“开海贸易”,还是“改土归流”,都对如今的神州局势,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任何变革,都离不开理论支持。

    在开海派的强大财力支持下,严九龄那生前无人问津的祖父,如今俨然成了国师级人物。

    反正,能怎么吹就怎么吹。

    所以严九龄刚入京城,就很快成了红人,开海派的官员和富商,争先邀请,大小宴不断。

    本土地方派的人,则想着办法挑刺,连着几次宴会,都有人出言斥责质疑。

    这种情况下,严家根本没有退路。

    但幸运的是,严九龄善于思考,一路上京,走过不少地方,见识远超那些夸夸其谈之辈。

    不仅没被难倒,还提出很多真知灼见。

    这一下,却是不得了。

    开海派本就有意吹捧,这下简直是如获至宝,甚至连大宣皇帝,都问到了他的名字。

    也正因如此,严九龄接触到了许多常人难以知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