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秦与考试(2 / 3)
些什么?”
几人略作思忖,隗状道:“既要选拔治理天下之才,当效仿后世,分门别类。
臣以为,可设‘文’、‘理’二科。
文科,当以我大秦律法为根基,兼及《诗》、《书》等经典,考察其经世济用之学问。
理科,则重实践,考农桑水利之术,天文地理之识,算学格物之能。”
“善。”
嬴政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诸卿已有方略,此事便刻不容缓。”
“待上将军蒙恬回朝之后,即可着手准备,待考选出人才,且不必急于委以重任,先遣往地方,效仿后世,从底层做起,磨砺心性,熟悉政务。
待地方治理初见成效,百姓安居,届时,再议废除连坐之事。”
隗状又补充道:“陛下,既行新法考选,如今在任之官吏,是否也应一体考之?如此,方能知其优劣,辨其是否德能配位,免得尸位素餐,耽误国事。”
秦始皇满意道:“此言有理,待考选章程拟定,所有在任官吏,无论品级,皆需参与考核,不合格者,视其情节,或降职,或罢黜!”
此令一出,殿内气氛又是一肃。
解决了内政大事,秦始皇将目光投向东方:“攻伐倭国之事,不可懈怠。
扶苏。”
一直安静站在一旁的扶苏立刻上前:“儿臣在。”
“朕让你留意天幕,联络他朝,探寻倭寇之事,办得如何了?”
扶苏闻言,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上前一步,躬身行礼。
这一次,他的脊背挺得比往常更直,眼中闪烁着一种难得的、混合着恭谨与自信的光芒。
“回禀父皇,儿臣幸不辱命。
儿臣依父皇之意,时刻关注天幕动静,并在那‘弹幕’之中,尝试与他朝之人沟通。”
“机缘巧合之下,儿臣竟与一位大明永乐朝名为郑和之人取得了联系。
而后儿臣无意中触碰到了那郑兄的名字后现可添加名为‘好友’的标记,之后便能于‘好友’界面直接对话,甚是便捷,且不受时空所限。”
“经过详谈,儿臣了解到这位郑和郑兄,虽是内侍,却似十分精通水事,见识广博。
这位郑兄原本正奉其君主之命,准备率领庞大船队出海远航,却在出航前夕,被永乐皇帝叫停。
听郑兄所言,如今的大明朝廷,正是准备将大明宝船改装为战船,征讨倭寇,为后世报仇。”
“当儿臣坦言,我大秦亦有此意,欲征伐倭寇,为后世子孙复仇,急需了解彼处风土人情与造船之术时,那位郑兄显得颇为激动,言道倭寇残暴,人人得而诛之,他请示了永乐皇帝后当即表示,愿将他所知倾囊相授,助我大秦一臂之力。”
扶苏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整理好的竹简和帛书,双手奉上:“父皇请看,这便是儿臣与郑和郑兄交流所得,其中不仅详述了历来的东海诸岛地理、倭人习性、战船样式,更有明朝较为先进的造船技艺、海图绘制之法,以及郑兄从历朝历代的书籍上所了解到的应对海上风浪、以及补给的诸多经验。
儿臣已整理成册,请父皇过目。”
秦始皇接过竹简和帛书缓缓展开,目光扫过上面的文字和简图。
片刻后,他抬起头,看向扶苏,那素来严峻的脸上,竟破天荒地露出了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嗯,办得不错。”
仅仅四个字,却让扶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眶微热,连忙低下头:“儿臣份内之事。”
秦始皇将竹简和帛书合上,递给一旁的蒙毅:“蒙卿,此事关乎我大秦东征大计,你即刻组织人手,仔细研读这份资料,尤其是造船之术与海图绘制,务必吃透,尽快拿出可行的方案来。
所需人手、物料,皆可自行调配,报与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