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枯荣禅经(2 / 3)
条件的话,老衲希望若天龙寺有难,医圣又力所能及的话,还望帮衬一二。”
江微尘还以为要付出什么代价呢,只是这样的话,对江微尘来说轻而易举,且帮衬一二又不是给其当保姆。
江微尘直接回道:“好,若以后天龙寺遇到麻烦,我力所能及会帮助一二。”
枯荣大师点了点头,说道:“施主若不急,那就在这里观看,若着急离开,抄录一副本带走即可。”
江微尘笑道:“那就叨扰了,大师一生专修枯荣禅,在下若有不解之处还望赐教。”
枯荣大师点头,随后盘坐在蒲团之上闭目不语,江微尘坐在一旁,一页页仔细的翻看着。
传闻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
据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
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盘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显示世相,世间百态。
世事多变为无常,众生皆苦为无乐。
法无自性为无我,世无清静为无净。
而常、乐、我、净则是修炼者的追求,是涅盘后的本相。
追求永恒不变的常,追求离一切苦难的乐,追求主宰自我的我,追求一尘不染的净。
释迦牟尼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江微尘沉思,八境之间,四者为世俗诸般相,四者为超越世俗诸相。
释迦摩尼在这八境之间入灭,其实就是修心,以红尘众生百态练就一颗超然的佛心。
这与江微尘这几年的感悟颇有相似之处,如今的江微尘已经能做到世无清净但我心自静。
这与八相之中的“净”与“无净”虽有区别,但殊途同归。
自富士山诞生心源,进入胎息状态,心灵进一步强大之后,江微尘已能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之前的磨难。
这与八相之中的“乐”与“无乐”亦是相差不大。
至于“常”与“无常”,“我”与“无我”,江微尘尚未达到。
江微尘不断翻阅,感觉这【枯荣禅经】的开篇寓意竟和他近几年观天地红尘以炼心的修行无比的契合。
若能有所参悟,说不定他的心境会有所提升,心境提升,那心源勃发的心灵之力就会越多。
若能支持他全天候处于胎息状态下,那他的修炼速度将大涨,境界上限亦会随之提升。
“莫非这就是我的机缘?”江微尘内心昵喃,不过还是继续翻阅。
段思平天众奇才,竟借鉴这佛经寓言故事,取其意创造出了【枯荣禅经】。
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内功,下篇则为心境感悟的一些修炼介绍。
欲修此经,需先悟枯荣之道,从自身以及万物之中感受枯荣交替。
若感悟够深,那内功的修炼可谓一日千里,但难就难在感悟。
感悟不够,那内功修炼直接就会停滞不前,无论如何修炼都不会寸进。
这是一门考验悟性的功法,亦是一门顶级神功,若达到功法中记载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的境界,返老还童,青春永驻轻而易举。
能控制自身身体瞬间衰老,亦能控制自己瞬间变得年轻,让身体状态恢复巅峰。
不过要领悟枯荣意境才能修炼到那种境界,或者说修炼到那种境界之后,自然而然掌握了枯荣意境。
段思平应该是达到了这种状态,所以其才能借此活到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