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咦我韩王呢(1 / 3)

加入书签

下邳城外,小型庄园内。

张良跪坐在廊下闭目养神。

他身长七尺有余,头戴冠,外罩丝绢质地的宽袖袍服,穿戴极为考究。

肤白,脸若妇人好女,长须飘柔。

院子内,有鸟雀在嬉戏。

忽然,张良张开了眼睛,说道:“不疑,收拾家当,召集人手。

我们回去韩地。”

“父亲,秦王刚不得好死,豪杰起兵需要时间,时机还不成熟吧?”

年轻的张不疑从书房中走出,来到廊下与父亲一起坐好,问道。

“时机确实不成熟,但我们要先立韩王。

王先立,才能号令韩地。”

张良淡淡说道。

“父亲打算怎么立韩王?”

张不疑更认真严肃了,问道。

“立宽厚仁义的。”

张良不假思索道。

张不疑皱起了眉头,问道:“父亲,要与强秦抗衡。

我恐怕宽厚仁义的韩王不成,须得立强韩王。”

张良皱眉,说道:“不疑,太公兵法你白看了。

万事万物,因时而动。

当年战国纷争,诸国法律宽,公子贵族飞扬跋扈。

秦国法律紧,奖励耕战,又出了六代明君,这才灭亡诸国。

也就是在法律过于宽松的时候,应该用严刑峻法。

反之。

现在秦严刑峻法,天下沸腾。

应该反着来,用宽松的法律。

所以要立宽厚的韩王。

宽厚能善待百姓,仁义能聚敛豪杰。

如果韩氏公子中有宽厚仁义,又强梁雄鸷的人最好。

如果没有,就立宽厚仁义的。”

张不疑抬手捏了捏下巴,若有所思。

这就是兴亡吗?诸国以宽灭亡,秦国以严灭亡。

宽呼,严呼,因时而变。

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时宽时严。

一直宽,一直严就要灭亡了。

“儿子受教。”

张不疑躬身行礼,然后又问道:“敢问父亲中意谁?”

“横阳君成,如果他还活着的话。”

张良站了起来,左手握住腰间剑柄,这一瞬间他展露出了自己。

刚猛如虎,胆勇过孟贲、夏育。

博浪沙中刺秦王。

但只是一瞬间,他便收敛气势,又如柔弱妇人,转头道:“行。”

“是。”

张不疑躬身应是。

张不疑去准备了。

张良转头看向韩国,忧虑道:“我在下邳隐居十年了,为了躲避追捕,从没有与韩地联络过。

十年将近一代人了,成,你还活着吗?”

很多时候,阻止有才干的人成为英雄的。

并非是战场,而是寿命。

次日一早。

张良乘坐上马车,带上了长子张不疑,数十庄客仆人,十余辆马车,离开了庄园,往韩地而去。

他连门都没锁,因为他不会再回来了。

秦王还在的时候,中原就有很多小股盗贼了。

秦王暴毙,盗贼呼啸,小盗贼有汇聚成为大盗贼的趋势。

张良这几十号人只是一艘小船,随时可能覆灭。

但张良依靠聪明才智,成功穿越了陷入混乱的大半中原到达了韩地。

然后张良有点凌乱。

“咦,我韩王呢?!”

颍川郡,新郑。

很多人跟随仁义走了,但有些人没有走。

原因有很多,有人是想追随韩王信,有人是留恋父母祖宗坟墓。

昭规便是留恋祖宗坟墓的人。

张良刚到新郑,便找到了昭规的庄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