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薯蔓延野(1 / 3)
王审知那句“福建的航船,必将在风浪与星火的交织中,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的豪言,仿佛带着某种奇异的魔力,催动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竞相勃。
先是那来自台湾的“甘薯”
,其推广度之快,乎了陈褚等人的预料。
由天工院农科精心编写的《甘薯栽培简要》,连同第一批经过筛选的健壮薯苗,被快马加鞭送往福建路下辖的各州县。
王审知更是亲自下令,将甘薯的试种与推广,列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一项。
起初,并非一帆风顺。
许多习惯了稻作的老农,对这不挑地、看似“贱生”
的块茎作物将信将疑,宁愿守着贫瘠的山地望天收,也不愿轻易尝试。
但在官府“免费放薯苗、提供技术指导、承诺保底收购”
的三重激励下,尤其是在几个由官府主导的示范田取得了肉眼可见的丰收后,观望的农民们终于动心了。
这一日,王审知在陈褚的陪同下,微服出巡,来到泉州城西的一处丘陵地带。
昔日这里多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却被开垦成一层层错落的梯田,绿油油的薯蔓匍匐在地,长势喜人。
几个老农正在田埂边歇脚,抽着旱烟,脸上带着难得的满足笑容。
“老丈,这甘薯种着可还顺手?”
王审知走上前,和气地问道。
一个须皆白的老农见王审知气度不凡,连忙在鞋底磕了磕烟锅,起身回道:“这位官人有所不知,起初咱也不信这玩意能顶饿,可官府的人手把手教,苗子白送,种下去也没费啥劲,浇点水就活,你看这长势!
听说亩产能有十几石!
顶得上好几亩薄田的收成哩!
往后啊,这山坡地再也不是废地喽!”
旁边另一个精瘦的汉子也插话道:“是啊是啊!
家里娃多,以前就指着那几亩水田,交了租子勉强糊口,遇上灾年就得饿肚子。
现在好了,把这屋前屋后的零碎地、山坡地都种上这甘薯,心里踏实多了!
这真是‘王父母’给咱们寻来的活命粮啊!”
听着老农们质朴而充满感激的话语,王审知与陈褚相视一笑。
陈褚低声道:“大人,看来此物推广,已成星火燎原之势。
假以时日,福建山多地少、粮食不足的窘境,或可大为缓解。
流民安置,也多了份底气。”
王审知点点头,心中慰藉。
这蔓延开来的薯蔓,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希望,更是稳定民心、积蓄力量的基石。
然而,海的另一边,被暂时压制下去的风浪,并未真正平息。
就在王审知视察甘薯田的当天下午,李尤再次带着一身风尘和凝重之色,匆匆赶回了节度使府。
“大人,情况有变!”
李尤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便急切地汇报,“我们按照张奎的口供,重点清剿了几股北来的溃兵,效果显着,沿海确实消停了不少。
但刚刚接到前出巡逻的‘海隼九号’急报,他们在闽粤交界以南海域,现了一支新的船队!
规模不大,只有五艘船,但……船型与我们之前遇到的任何溃兵海盗都不同,更像是……更像是经过伪装的战船!
而且,他们行踪诡秘,似乎在测绘海图,窥探我沿海防务!”
“伪装的战船?测绘海图?”
王审知眼神一凝,“能判断来历吗?”
李尤摇头:“距离太远,天色也暗,看不真切。
但‘海隼九号’的舰长是个老水师,他凭经验感觉,那几艘船的建造工艺和帆装风格,不似北地或中原样式,倒有几分……几分南汉水师早期战船的影子,但又有些不同,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