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郑珏的孤立(1 / 2)

加入书签

孙焕等人的覆灭与公开处决,如同一场凌厉的寒风,席卷了福建官场,尤其是那些与旧势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角落。

王审知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以及张渠那无孔不入的监控网络,让所有心怀异志者噤若寒蝉。

而在这场风波中,始终态度暧昧、置身事外的郑珏,其处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微妙和孤立。

孙焕在供词中虽未提供郑珏直接参与叛乱的铁证,但那句“曾派人暗中递过消息,探其口风”

,以及郑珏方面“收下礼物,未曾明确回复”

的态度,经过陈褚有意无意的“透露”

和市井说书人隐晦的演绎,已然在士林和官场中酵。

一时间,“郑公与逆党有染”

、“坐观成败,其心可诛”

之类的议论悄然流传。

尽管无人敢公开指责,但那种无形的疏离和猜忌,如同冰冷的墙壁,将郑珏及其核心圈子隔绝开来。

这一日,郑珏府邸的书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仅有寥寥两三位最铁杆的门生陪坐一旁,个个面色沉重。

“老师,”

一位中年门生愤愤不平道,“外面那些流言蜚语,分明是王审知故意纵容,欲加之罪!

孙焕那蠢货自己找死,为何要牵连老师清誉!”

另一人忧心忡忡:“如今士林之中,许多以往与我们来往密切的官员都避而不见,连一些门生也托故不来请安了……长此以往,只怕……”

郑珏坐在主位,比起数月前,他显得更加苍老憔悴,原本梳理得一丝不苟的银也有些凌乱。

他闭着眼睛,仿佛在养神,但紧握座椅扶手的、微微颤抖的手,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何尝不知这是王审知的阳谋?利用孙焕一案,将他置于道德的火上烤,既不直接动手落人口实,又能最大限度地削弱他的影响力,让他从精神领袖变成一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不祥之人”

“够了。”

郑珏终于开口,声音沙哑而疲惫,“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王审知欲行暴政,排斥异己,非一日之功。

尔等……近日也少来府上,安心读书,莫要授人以柄。”

他这话,既是无奈的自保,也带着一丝心灰意冷。

他知道,在对方绝对的权力和军事实力面前,自己赖以生存的士林清议和道德旗帜,正在迅失去效力。

然而,王审知的攻势并未停止。

就在郑珏陷入孤立之际,陈褚奉王审知之命,开始了更精准的分化拉拢。

目标先锁定在郑珏阵营中那些并非核心死忠、更多是出于利益或惯性依附的官员,以及一些家境贫寒、前途迷茫的年轻士子。

陈褚亲自出面,或以“探讨学问”

为名,或以“征询政见”

为由,逐一秘密约见。

在一间茶楼的雅室内,陈褚对面坐着一位姓周的年轻官员,此人是郑珏的远房外甥,颇有才学,但在郑珏阵营中并不受重用,且家境清贫。

“周贤弟,”

陈褚亲自为他斟茶,语气温和,“你的那篇《水利疏》,大人看了,很是赞赏,认为切中时弊,所提清淤固堤之策,颇有见地。”

周姓官员受宠若惊,连忙起身:“陈长史过誉,下官……下官愧不敢当。”

“坐,坐。”

陈褚示意他放松,“大人常言,治国需才,无论出身,唯才是举。

贤弟有才学,有抱负,难道就甘心一直屈居下僚,蹉跎岁月吗?”

他话锋一转,略带惋惜,“只是……如今外面有些风言风语,将贤弟与某些……不清不楚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恐对贤弟前程有碍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