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正统倡议(2 / 3)

加入书签

等待朝廷任命,那等于承认自己目前主政缺乏法理依据,权力基础瞬间动摇;若他说推举贤能,则给了其他人(比如王潮之子或其旧部)竞争的口实;若他含糊其辞,则更显心虚。

厅内顿时一片窃窃私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审知身上。

王审知心中冷笑,郑珏果然打出了“正统”

牌。

他不慌不忙,淡然道:“郑公所虑,确有道理。

兄长病重,审知身为兄弟,代行职权,乃人伦常情,亦是稳定军心民心之必须。

至于节度使之位的继任,”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自然需上奏朝廷,恭候圣裁。

在此之间,审知唯有竭尽全力,守好兄长基业,保境安民,不负皇恩,不负兄长所托,亦不负福建军民之期望。”

这番回答,滴水不漏。

既强调了代理权力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人伦、稳定),又明确表态最终决定权在朝廷,展现了对中央权威的尊重,同时将自己定位为“守护者”

而非“篡夺者”

,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郑珏岂能甘心,他立刻抓住话柄,提高声调:“司马所言,看似在理!

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

如今大帅病危(他刻意强调‘病危’二字,暗示可能已死),消息若传开,境内心怀叵测者,境外虎视眈眈之敌,岂会坐失良机?若等朝廷诏令,千里迢迢,缓不济急!

届时福建生乱,生灵涂炭,谁来承担这千古罪责?!”

他越说越激动,须皆张:“故而,下官以为,当务之急,非是含糊其辞,而是应立刻明确名分,以安人心!

依下官之见,应行权宜之计:其一,即刻以福建文武官员联名,上表朝廷,奏明大帅病重之情,并‘推举’王司马‘暂代’节度使职,以维大局;其二,在此表章未得回复之前,请王司马以‘权知军州事’之名,公开主政,如此,名正言顺,方可杜绝宵小之心!”

他这话听起来是为王审知着想,实则包藏祸心。

“推举”

暂代,意味着王审知的权力来自于地方官员的“推举”

,而非朝廷直接任命或王潮遗命,其合法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而且,这等于将王审知是否能够正式继位的决定权,部分让渡给了在场的官员,给了郑珏等人操作空间。

更重要的是,他逼王审知立刻公开“主政”

,一旦王审知答应,就等于坐实了“僭越”

之嫌,若朝廷日后不认可,便是重罪。

“郑公此言差矣!”

不等王审知开口,陈褚立刻出列反驳,“大帅尚在静养,岂可妄议继任?此非人臣之道!

司马代行职权,乃形势所迫,军民所望。

若急于求名,反落人口实。

当前要,是稳定内部,防范外敌,而非在名分上纠缠不清!

待大帅康复,或……或有明确后命,再议不迟!”

陈褚巧妙地将“后命”

模糊化,既未否认王潮可能去世,也未承认,留下了回旋余地。

郑珏针锋相对:“陈长史!

此言才是误国!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若无正式名分,政令如何畅通?军令如何执行?若遇大事,是以‘代行’之名,还是以何之名?此非求名,乃是求实!

是为福建百万生灵负责!”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厅内官员也分成了几派,有支持郑珏要求明确名分的保守派,有支持陈褚主张稳定为主的务实派,还有更多是低头不语、静观其变的骑墙派。

议事厅内顿时充满了火药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