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格物之理亦是天理(2 / 3)

加入书签

教于诸位贤达。”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问题:“我等皆言‘天理’。

敢问,何为天理?是凝固于竹简之上、千年不变的某句圣人之言?还是……运行于天地万物之间,亘古常在的客观法则?”

这个问题,让在场许多人都陷入了沉思。

即便是那些学社门生,一时也难以作答。

王审知没有等待答案,继续自问自答,声音逐渐变得有力:“王某浅见,圣人之言,乃先贤体察天理、教化世人之智慧结晶,吾辈自当敬仰学习。

然,天理本身,绝非僵死之教条!

它蕴藏于日月星辰之运行,四季寒暑之更迭,草木生长之枯荣,乃至一器一物之机理之中!”

他的目光变得明亮而深邃,仿佛穿透了明伦堂的屋顶,看向了无垠的宇宙:“《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

何谓格物?便是穷究事物之理!

探究万物之所以然!

这稻种为何能早熟?这堆肥为何能增产?这水车为何能提灌?这海船为何能御风?这背后,皆有道理存焉!

此理,即是格物之理!”

他猛地将手臂挥向窗外,指向那广阔的世界:“此格物之理,森罗万象,至大至微,它可存在于华夏典籍,又如何不能存在于海外异邦?蛮夷或有不化之处,然其地所生之物,所蕴之理,岂因出自蛮夷,便不再是理?便不再是天理之一部分?”

这一连串的追问,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许多工匠、农人听得似懂非懂,却莫名觉得热血沸腾,仿佛自己平日琢磨的那些“手艺”

、“诀窍”

,突然被提升到了与圣贤之道并列的“天理”

高度!

王审知的声音愈激昂,他掷地有声,说出了那句准备已久、必将流传深远的话:

“故,王某坚信:格物之理,亦是天理;利民之器,方为神器!”

“能厚生利民者,便是好物事!

能强国安邦者,便是好法子!

何必拘泥于出自华夷,何必执着于古今之别?”

他环视全场,目光最后落在那几位脸色白的学社门生身上,语气沉静下来,却带着无可辩驳的力量:“引进占城稻种,并非崇洋媚外,而是格其物,究其理,试其效!

若其果能耐旱早熟,于民有利,我便取之!

若其果真耗地伤田,于民有害,我必弃之!

一切判断,基于事实,基于是否利于我泉州生民,利于我华夏百姓!

此方是真正的‘经世致用’,此方是对‘天理’最大的敬畏与践行!”

“而非……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空谈误国!”

最后四个字,他说得极重,如同惊雷,炸响在明伦堂内。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随后,人群中爆出一片压抑不住的喝彩声!

尤其是那些工匠、商贾和寒门出身的吏员,激动得脸色通红!

王审知的话,为他们平日所从事的、“士大夫”

所轻视的“末业”

、“小道”

,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正当性和崇高意义!

格物之理,亦是天理!

利民之器,方为神器!

这说法,太提气!

太透彻了!

那几位学社门生,面如死灰,张口结舌,再也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

对方已然将行为拔高到了“探究天理”

、“厚生利民”

的层面,占据了道德和理性的双重制高点,任何基于“华夷”

出身而进行的攻击,都显得那么狭隘和苍白。

陈褚激动地看着王审知,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