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以工代赈(1 / 3)

加入书签

郑珏的斥责如同投入激流中的一颗小石子,未能掀起任何波澜,便被王审知主导的、庞大而高效的“以工代赈”

机器所吞没。

现实的需求压倒了理念的争辩,生存的本能越了道德的思辨。

流民们用脚投票,蜂拥至王氏兄弟竖起的招工旗下,用汗水换取活下去的希望。

王潮本部控制的区域,俨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嘈杂却有序的工地。

青壮流民在张渠等军官的指挥下,奋力清理着被堵塞的道路,挖掘着防御壕沟,砍伐着所需的木材。

号子声、锄镐声、伐木声取代了之前的哭喊和哀求。

老弱妇孺则在划定的区域内,由阿福等人组织着编织草席、缝补军衣、采集野菜。

几口大锅日夜不停地熬着稀粥,虽然清澈见底,却足以吊命。

军医带着卫生兵巡视简易的防疫区,用石灰划定界限,督促卫生。

一套简陋却有效的管理体系被迅建立起来。

王审知借鉴了之前的“编伍之法”

,将流民按劳动类型编组,设立“工头”

,记录工作量,凭“工筹”

(刻有记号的竹签)兑换食物。

虽然条件艰苦,但相对公平的规则和看得见的回报,让这些绝望的人们重新找到了秩序的依托。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通往南剑州的道路被迅疏通,军队的辎重车队得以再次缓慢但稳定地前进。

营寨的防御工事得以加固。

更重要的是,那种混乱无序、可能随时引爆的危机感被大大缓解了。

流民们有了事做,有了盼头,虽然依旧食不果腹,但眼神中不再是纯粹的绝望,而是多了一丝劳作的疲惫和换取食物的急切。

王绪率领的前军,也因此受益,得以摆脱流民的纠缠,加快了向南剑州城下逼近的度。

但王绪的心情却丝毫没有好转。

他回头望去,看到的是王潮、王审知不仅解决了麻烦,更收获了人心和名声。

那些流民甚至一些他自己的士卒,看向后方时眼中流露出的感激与向往,像毒针一样刺着他。

他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个纯粹的、吃力不讨好的打手,而功劳和人心都被王氏兄弟攫取。

这种嫉恨在他心中疯狂滋长。

他与刘队正等人的密议更加频繁,眼神也越阴鸷。

然而,王绪并不知道,他所嫉恨的对象,早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并开始利用这庞大的流民群体,作为实施“竹策之谋”

的绝佳掩护和工具。

这一日,王审知找来李尤和张渠,进行了一番隐秘的布置。

“李尤,你曾在绿林,熟知江湖手段。

我要你挑选几名机灵胆大、面相普通的弟兄,混入流民队伍中。”

王审知压低声音,“不必刻意接近王绪军,只需在劳作歇息时,与周围的流民乃至我军中那些对王绪不满的士卒,‘闲聊’即可。”

“闲聊什么?”

李尤眼中闪过锐光。

“就聊……王绪将军性情愈暴戾,连日来因小事鞭挞士卒;聊他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聊他……似有暗疾,近日情绪无常,恐非长寿之相。”

王审知语气平静,说出的话却句句诛心,“要说得似是无意抱怨,像是道听途说,又像是亲眼所见。

关键是,要提起昨日有乌鸦落在王绪帅旗上,久久不去,还有士卒夜梦不祥之类的‘异象’。”

李尤瞬间明白了这是攻心之计,狞笑一声:“主公放心,散播谣言,搅乱人心,这是老本行!

保管说得有鼻子有眼,像是真的一样!”

“切记,要自然,要分散,绝不能让人看出是有人指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