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效率的提升(1 / 3)
王潮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一盆冰水,虽未直接泼下,但那森然的寒意已弥漫在整个中军大帐。
案头那几卷来自郑珏和其他质疑者的竹简,仿佛带着无形的重量,压得人喘不过气。
那些“舍本逐末”
、“培植私兵”
、“重利轻义”
的指责,句句诛心,直指王审知这套“编伍之法”
最可能招致攻讦的软肋。
王审知深吸一口气,将心中那丝被误解的委屈和寒意强行压下。
他知道,此刻任何情绪化的辩解都毫无意义,甚至可能落入对方的话术陷阱。
他需要的是冷静、是逻辑、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以及更高层面的战略视野。
他并未立刻看向那几卷竹简,而是将目光投向兄长王潮,神色平静,语气沉稳:“兄长,诸位将军的担忧,郑先生的质疑,弟已听闻。
其所虑者,无非三事:一曰士卒因分工而废战艺,二曰新法或致权责不明乃至尾大不掉,三曰以利驱人恐失忠义之本。
弟可否就此三问,逐一陈情?”
王潮目光深邃地看着他,微微颔:“讲。”
“其一,士卒是否会因分工而废弛战艺?”
王审知朗声道,“弟以为,此非但不矛盾,反可相辅相成!
请问兄长,是一支饥寒交迫、疾病缠身的军队更能战,还是一支粮草充足、身体强健的军队更能战?”
他自问自答,目光扫过帐内众将:“答案不言自明!
编伍之法,旨在高效生产,保障供给,强健士卒体魄,此乃巩固战艺之根基,何来废弛之说?反之,若终日为饥饿所迫,为琐事纷争所扰,焉有精力专心操练?且生产之中,亦需组织纪律,搬运重物可练力气,协作配合可养默契,此岂非另一种形式的操练?待粮足兵强,抽调的兵员轮换归建,便可全心投入战阵操演,事半功倍!”
一些将领闻言,不禁微微点头。
这个道理浅显而实在。
“其二,新法是否会导致权责不明,乃至……培植势力?”
王审知提到这个词时,语气刻意加重,带着一丝坦荡的无畏,“兄长明鉴!
编伍之法,核心在于‘定岗定责’、‘记录公开’!
所有分工、所有考核、所有奖罚,皆明示于众,记录在案!
其所削弱者,乃是旧有管理中凭个人好恶、模糊处置之弊;其所强化者,乃是依规办事、看绩论功之则!
权责非但未乱,反而空前清晰!
一切皆在阳光之下,何来暗中培植之空间?若说因此法而凸显了某些善于生产管理之人才,此乃我军之福,岂能因噎废食?”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转而深沉:“更何况,如今我军困守泉州城外,强敌环伺,内部不稳。
当务之急是活下去!
是壮大起来!
若此时还斤斤计较于些许权柄之得失,猜忌于肯做事、能做事之人,岂非自毁长城?弟之一切所为,兄长与诸位将军皆可随时督查!
若有丝毫营私之举,甘受军法!”
这番话掷地有声,坦荡无比,让一些原本心存疑虑的将领也露出了惭愧之色。
王潮的目光也柔和了些许。
“其三,以利驱人,是否败坏人心,忘却忠义?”
王审知的声音提高了些许,这个问题触及了意识形态的核心,“弟请问,让弟兄们吃饱穿暖,不被饿死病死,是利否?让辛勤付出者得享应有之回报,是利否?让我军得以生存壮大,将来能护卫一方百姓,能光复中原、匡扶社稷,这是大利否?”
他环视众人,语气铿锵:“《管子》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空谈忠义而让士卒饥寒交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