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o章 内有暴动外遭敌袭(1 / 2)
北方烽烟四起,魏国朝廷大佬们焦头烂额时,南方梁国皇帝萧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他怎会错过这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良机。
524年夏,萧武帝下诏,任命驻扎合肥的豫州刺史裴邃为北伐主帅,都督征讨诸军事,在义阳至徐州的一千多里边界线上,进攻魏国。
要目标是争取拿下魏国南部边防要津寿阳。
裴邃二话不说,亲自率3ooo精骑兵为先锋,直扑目标。
并命从东至西的其它几路军队同时展开北伐。
裴邃又下令给自己的副将蔡秀成,让他率步兵随后尽快赶来。
四日后,裴邃的精骑兵攻破寿阳外城。
北魏扬州刺史长孙稚,据守寿阳内城,拼死抵抗梁军。
双方一攻一守,一天交战次数,最高达到九次。
因蔡秀成的后军迟迟未到,裴邃仅凭3ooo人无法攻破寿阳内城。
他只得撤军,往合肥退走。
在回军途中,裴邃得知,蔡秀成的大部队,竟然是因为迷路导致走错了方向。
这把裴邃气得差点吐血。
与此同时,梁国徐州刺史成景隽攻破童县,进军淮阳;
梁国北兖州刺史赵景悦分兵两路,围攻荆山和涡阳;
梁国武勇将军李国兴由孝昌北上,攻打义阳城。
稍晚一些,裴邃又让雍州刺史、晋安王萧纲在襄樊一带起攻势,延长战线,拖累北魏。
两国最西边交界处,南梁益州刺史、临汝侯萧渊猷,也与北魏东益州刺史魏子建交上了火。
只不过那里不归裴邃指挥。
——南北两国边界战争全面开打了。
两国开战初期,魏国权臣元义还没垮台。
他只是请辞了领军将军之职,被皇帝晋升为骠骑大将军。
他是唯一大将军,是魏国军队最高品衔军官。
事实上,此时的元义,实际上还大权在握,负责全国军事行动的军队调度、军官配置、后勤统筹。
比如,皇帝元诩按照几位权臣的决定,诏令河间王元琛率大军南下驰援寿阳。
元义便迅为元琛配置相应的队伍、军官,以及后勤补给。
元琛驻扎寿阳附近的硖石,分兵三路,抵抗南梁北伐主帅裴邃、北兖州刺史赵景悦、武勇将军李国兴。
皇帝又诏令安乐王元鉴率军增援淮阳。
元义也立即为元鉴做出相应军事调配。
元鉴抵达淮阳后,与当地官兵一道,同南梁徐州刺史成景隽的军队对峙在城内城外。
南梁北伐总督裴邃,第一次攻打寿阳失败后,退居合肥。
524年1o月,他率大军第二次北上,方向还是寿阳。
只不过这次他改走西道,一路清理魏军的小据点。
到寿阳附近后,裴邃驻扎黎浆,先采取围城打援策略,继续清理寿阳周边的营垒,消灭魏国小股队伍。
裴邃又派出扫虏将军彭宝孙,向东攻掠北魏徐州、青州。
彭宝孙一路势如破竹,连克琅琊、檀丘、东莞等地,抵达彭城附近。
524年末,荆山、涡阳两地魏军粮尽而降。
但元琛的兵马击退了李国兴对义阳的多次进攻。
李国兴队伍死伤太多,无力再攻城,只得退军。
两国军队陷入僵持。
南梁北伐声势浩大,北魏朝廷自然无比震动。
因为,魏国北方六镇起义正如火如荼,六镇全部落入破六韩拔陵掌控下。
高平军镇的胡琛、夏州的曹阿各拔、秦州的莫折大提……等等,各族起义方兴未艾,魏国军队正在疲于奔命四处平叛。
现在,魏国皇帝、朝臣们最担心的事终于生了:南梁出手了,而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