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她不动,偏让天下动起来(2 / 3)
动声色地伸手探入佛像腹中,取出一封密函。
就在他整理袖口之际,一角暗红纸片滑出半寸。
虞妩华藏身侧殿帷幕后,瞳孔骤缩——
那印鉴,赫然是前朝余党“靖南王”的火漆封记!
靖南王,二十年前兵败身死,余党流散南方,朝廷追剿多年未果。
若魏长林与此人仍有联络,便不只是内廷奸佞,更是通敌叛国之贼!
她缓缓退离寺庙,面色平静如常,心中却已掀起惊涛。
三份证据,已然齐备:
一份是魏长林亲口承认谋害虞老将军的录语;
一份是军饷账册原件,直指贪墨三十万两军资;
还有一封来自敌国势力的密函残角,足以定其通逆大罪。
任何一份,皆可诛心。
但她依旧不动。
她回到昭阳殿,命人取来三只紫檀小匣,分别封存证据。
随后,她唤来贴身暗卫小鹞子,将其中一只悄悄交予他。
“送去边关,交给虞家旧部统领。”她低声吩咐,目光幽深,“但不得言明来源,只说——‘故人未忘旧约’。”
另一匣,则由她亲手藏入皇后灵位供桌夹层,动作轻缓,如同供奉一段尘封的誓言。
烛火摇曳,映照她静美的侧颜,却掩不住眼底那一抹凛冽杀机。
风暴尚未降临,但她已布下天罗。
她站在殿前,望着远处勤政殿依旧不灭的灯火,轻轻开口,似问天地,亦似问命运:
“你想看虎咬人……那我便陪你,等到它撕开咽喉的那一夜。”暴雨过后第七日,晨光未破云层,宫城深处却已暗流奔涌。
虞妩华立于昭阳殿东阁窗前,指尖轻抚一缕垂落的鲛纱帘。
她昨夜未眠,只倚案翻阅旧诗,实则耳听八方,心随风动。
三份证据早已离手——不是送出,而是投石入渊。
小鹞子昨日黄昏出宫,扮作游方郎中,怀揣血书副本与一道暗语密令,直赴北境边关。
那封信上无名无姓,唯有半句残诗:“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是虞家军中旧约接头之语,唯有当年随父征战的老将才懂。
她要的不是传递消息,而是点燃火种——让那些曾为虞家流血断骨的将士们知道:主将之女未死,冤魂尚在人间。
军饷账册的副本,则静静藏于皇后灵位供桌夹层之中。
白芷以洒扫宫女身份悄然布设,连香灰都未曾扰动分毫。
那是虞妩华留给朝堂的一道“天启”——待日后诏狱重开,有人搜查皇后遗物,自会发现这桩尘封铁证。
届时,谁都能说它是上苍显灵,而她,依旧是那个痴傻贵妃,不涉权争、不言是非。
至于那封盖有靖南王火漆印的密函残角,已在前夜由白芷易容成乞妇,混入监察御史府邸外施粥人群,趁乱塞进一名年轻御史的袖袋。
翌日清晨,那位素有刚直之名的言官便拍案而起,怒斥内廷奸佞通敌卖国,随即联名同僚,拟就弹劾奏章。
三日后早朝,紫宸殿鸦雀无声,却骤然炸雷。
御史台十三道官员齐跪丹墀,奏本如雪片纷飞:“魏长林把持内侍省十余年,阴结党羽,秽乱宫闱;更勾连前朝余孽,私通敌国,罪当凌迟!”
兵部尚书颤巍巍捧出一封边关急报,声音沉如寒铁:“北境三营虞氏旧部已集结待命,遣使传话——‘若朝廷不还虞老将军清白,我等愿以残躯叩关问罪!’”
群臣哗然。
萧玦端坐龙椅,面无表情,唯有指节紧扣扶手,青筋微凸。
他目光缓缓掠过百官激愤之态,最终投向殿外——那一片朱红宫墙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