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流言如刀,盲妇开口(1 / 3)

加入书签

京城的天,就像一张泼了墨的宣纸,压抑而沉闷。

虞家军大捷的消息如惊雷乍响,震醒了朝堂,也搅动了市井。

然而,雷声过后,随之而来的并非晴空,而是阴湿的瘴气。

东市最热闹的三合楼茶棚里,人声鼎沸,热气蒸腾。

说书的台子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盲眼妇人正坐在台中央,怀抱一把磨得发亮的旧琵琶,嗓音凄厉,如泣如诉。

“……诸位看官可知道,那虞老将军为何能屡战屡胜?不是他神勇,而是他心狠!雁门关外,大雪封山,他为求速行,竟将重伤的五百弟兄遗弃在冰天雪地之中,任由他们活活冻死、饿死!美其名曰为大局牺牲,实则是草菅人命,狼心狗肺!”

盲妇人正是柳七娘。

她双目紧闭,脸上却挂着两行清泪,仿佛亲眼见过那惨绝人寰的一幕。

每说到动情处,她便用力拨动琴弦,铮铮之声如刀,剐着在场每个人的心。

“无耻奸贼!”人群中,一个壮汉将茶碗重重拍在桌上,怒目圆睁,“我三叔当年就是在虞家军里没的,原来是这般下场!”

“怪不得虞家倒台了,这是报应啊!”

“如今贵妃献图立功,我看也是沽名钓誉,想为她那奸贼老爹翻案!”

辱骂声、诅咒声此起彼伏,汇成一股怨毒的洪流,要将“虞”这个姓氏彻底淹没。

人群角落,一个穿着粗布裙、毫不起眼的宫女打扮的少女,正低头剥着花生。

她正是小灯笼,一双耳朵却比任何人的眼睛都更锐利。

她不仅在听柳七娘的故事,更在听人群中一声极轻微、极规律的竹哨声。

那哨声短促而尖锐,每当柳七娘情绪稍有平复,哨声便会响起,她的语调和悲愤便会立刻再上一个台阶。

哨声的节奏,与墨先生教导宫中伶人唱曲时,用玉笛敲击节拍的方式,如出一辙。

昭阳殿内,暖香袅袅。

虞妩华正用一把小银勺,慢条斯理地搅动着碗里的冰糖燕窝,仿佛对外间的一切风雨置若罔闻。

小灯笼躬身立于一旁,将茶楼所闻一字不差地复述,最后低声道:“娘娘,奴婢听得分明,那人改用了变声竹哨,但节奏未改,定是墨先生在暗中操控。”

虞妩华的银勺在碗壁上轻轻一磕,发出清脆的声响。

她抬起眼,那双本该天真烂漫的眸子里,此刻却是一片冰冷的湖泊,深不见底。

“舆论场,亦是修罗场。薛怀义这是要用万民之口,将本宫钉死在耻辱柱上。”她轻笑一声,笑意却未达眼底,“既然他要唱戏,本宫就给他搭个更大的台子。”

她放下汤碗,对一旁侍立的冯都尉影子卫队成员吩咐道:“传话给冯都尉,让他放出风声,就说朝廷感念虞氏旧部忠勇,正严查当年军中旧案,若有百姓能揭发造谣生事、动摇军心之幕后黑手,赏银五百两,并由禁军庇其周全。”

“是。”

“另外,”她转向小灯笼,“你去找个嗓子好的说书先生,去西市的‘得意楼’,就讲一个故事,名字叫《雁门守将夜祭亡魂》。不必指名道姓,只说一位守关将军,大雪天亲背伤兵入城,为救一名小卒,三日三夜不曾合眼,最后累倒在城墙之上。记得,要让说书人模仿柳七娘的腔调,越悲怆,越动人越好。”

一时间,京城之内,两股截然不同的声音猛烈对冲。

东市的百姓在唾骂虞氏冷血,西市的听众却在为那位无名将军的仁德而落泪。

一桩旧案,竟有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版本,民心开始摇摆不定,人们第一次对自己听到的“事实”产生了怀疑。

这正是虞妩华想要的效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