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渐台血雨与舌头的传说(1 / 5)
王莽末日:渐台血雨与舌头的传说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长安城
秋日的长安,不见往昔的繁华。天空是浑浊的铅灰色,压得人喘不过气。未央宫巍峨的殿宇,琉璃瓦在阴霾中失去了光彩,朱漆剥落的宫墙下,枯黄的杂草疯狂滋长,一派末日景象。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烟味、焦糊味和越来越浓重的血腥气。
1. 树倒猢狲散:未央宫的最后背影
“圣天子!圣天子!大事不好!东都门……东都门被攻破了!” 一个宦官连滚带爬地冲进承明殿,尖锐的嗓音带着哭腔,划破了殿内死水般的沉寂。
殿内,新朝的皇帝王莽,或者说,即将成为亡国之君的王莽,正僵硬地坐在他那张巨大的、象征着“复古改制”的楠木御座上。他身上那件繁复得可笑、依据古礼臆造的玄色十二章礼服,此刻显得异常沉重而讽刺。他的脸像涂了一层蜡,苍白中透着死灰色,那双曾经锐利无比、充满狂热改制信念的眼睛,此刻空洞地望向殿外喧嚣的方向,仿佛灵魂早已抽离。
方才那声凄厉的呼喊,终于让他干裂的嘴唇微微翕动了一下。他慢慢转过头,视线扫过殿内。
殿内,往日里冠冕堂皇、歌功颂德的公卿大臣们,此刻已是乱作一团。有人面如土色,浑身筛糠般抖个不停,牙齿磕碰得咯咯作响;有人眼神闪烁,偷偷摸摸地往殿门方向挪动脚步,寻找着溜走的时机;更有几个平日里最善拍马的“佞幸”,此刻早已不见踪影,想必是抢在第一时间跑路了。偌大的承明殿,只剩下龙椅上那个孤独而苍老的影子,还有少数几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内侍和近臣。
“陛下!陛下!叛军……叛军快杀进宫门了!” 又一个浑身是血、甲胄歪斜的卫尉跌跌撞撞冲进来,扑倒在地,“守不住了……真的守不住了!弟兄们……弟兄们死伤殆尽……”
王莽的眼珠极其缓慢地转动,落在那卫尉身上渗血的伤口处。一股冰冷的寒意,从他的脚底猛地窜上头顶,四肢百骸瞬间麻木。他猛地站起身,动作僵硬得像个提线木偶,声音嘶哑得如同砂纸摩擦:“玺……传国玺何在?!” 这是他最后的、也是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象征天命所归的国玺。
一个老宦官颤抖着捧上一个沉甸甸的玉匣,里面是那方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和氏璧传国玉玺。王莽像溺水者抓住浮木般一把夺过玉匣,死死抱在怀里,冰冷的玉匣硌着他的肋骨。他另一只手,下意识地摸向自己佩在腰间的短剑——那把据说是虞舜帝传下的古匕首,是他“奉天承运”的另一件重要符命器物。
“走!” 王莽从喉咙深处挤出一个字,声音干涩破裂,“去渐台!上渐台!”
(《汉书·王莽传下》:“莽就车,之渐台……公卿大夫、侍中、黄门郎从官尚千馀人随之。”)
在少数几个忠心宦官和卫士的簇拥(或者说推搡)下,王莽抱着玉匣,捏着那把“虞帝匕首”,踉踉跄跄地冲出承明殿。殿外,喊杀声、兵刃撞击声、濒死的惨叫声如同潮水般涌来,越来越近!昔日庄严的宫道上,到处是丢弃的冠冕、散落的文书、打翻的灯盏,还有斑斑血迹。远处宫门方向,火光冲天,浓烟翻滚!
逃亡的队伍狼狈不堪。王莽沉重的礼服妨碍着他的脚步,几次几乎摔倒。他那灰白的头发散乱地贴在汗湿的额角,脸上混合着烟灰、汗水和一种无法言喻的、彻底崩塌的绝望。他死死抱着冰冷的玉匣,一遍遍低声呢喃,像是给自己催眠,又像是诅咒敌人:“天命在我……妖贼必败……渐台有沧池环抱……是最后的堡垒……朕是真龙天子……有符命护佑……”
他身边的公卿大臣们,此刻更是上演着一场活生生的“树倒猢狲散”闹剧。一个身穿紫色袍服的老臣,跑着跑着,偷偷摸摸将象征官阶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