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王莽的崛起(1 / 5)
元成哀平-衰颓的轨迹与王莽的崛起(公元前48年-公元6年)
1:新帝临朝,阴影初现(公元前48年冬)
未央宫的钟鼓声在寒风中显得有些沉闷,宣帝的时代如同落日熔金,最终沉入了历史的夜幕。
新即位的天子,汉元帝刘奭,裹着厚重的裘皮,坐在宣室殿那曾经属于他父亲的御座上,却感受不到应有的温热。
殿内炭火烧得很旺,但他苍白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血色,时不时压抑的低咳声打破殿宇的庄严。
这位年轻的皇帝,自幼喜好儒学,性情温和甚至有些柔弱。
他脑海中常回响着父亲宣帝威严的声音:“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可惜,刘奭骨子里更亲近那些讲求仁恕、礼仪的儒家经义。
他身体里的某种力量,似乎也和这帝国初冬的天气一样,带着挥之不去的虚弱感。
此刻,中书令宦官石显,正恭敬地垂手侍立在御案一侧。
他身形精瘦,面容清癯,一双细长的眼睛低垂着,偶尔抬起时,目光锐利如针,却又迅敛去锋芒,换上恰到好处的恭顺。
他手中捧着一份奏疏,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清晰地送入元帝耳中:
“陛下,这是御史大夫(副丞相)萧望之、光禄勋(掌管宫殿门户警卫)周堪、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刘更生(即刘向)等人联名的奏章……他们……”
石显微微停顿,似乎在斟酌措辞,“他们再次恳请陛下,罢黜中书宦官,言说宦官乃刑余之人,不宜典掌枢机、传宣诏命,更不该参与国事的议论……认为这是祖制所无,易生祸端。”
元帝的眉头不易察觉地蹙了一下。
又是这个话题!
他抬眼看向石显,疲惫地问道:“石卿,依你之见……”
石显的头垂得更低,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和忠诚:“陛下明鉴。
奴婢等不过是陛下的家奴,蒙陛下不弃,得以在宫内奔走侍奉,传递文书,处理一些琐碎事务。
奴婢们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万不敢僭越。
萧大夫他们……或许是念及先帝时麒麟阁功臣的荣耀,心忧国事,故而言辞急切了些。
只是……”
他又是一顿,语气更加柔和小心,“只是中书署设立已久,职责便是沟通内外,传递章奏,若骤然废除,恐政令传递不畅,反误了陛下处理国事的时效。
况且,奴婢们行事,无时无刻不在陛下眼前,若有丝毫差池,陛下洞若观火,随时可责罚。
比起那些外朝大臣……”
他适时地住了口,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空白。
这番话,看似谦卑自抑,实则暗藏机锋。
他将自己和宦官群体定位为皇帝最贴心、最可控的“家奴”
,暗示外朝大臣(特别是萧望之)的进谏,表面是维护祖制,实则可能隐含着对皇权的不信任,甚至是结党营私、挑战皇帝权威的苗头。
他巧妙地利用了元帝体弱、精力不济以及对儒臣集团庞大势力潜在的忌惮心理。
元帝沉默着。
萧望之,这位先帝麒麟阁上的功臣,自己曾经的太子太傅,学识渊博,品行刚正不阿,是宣帝亲自为他选定的托孤重臣。
他的话,分量极重。
然而,眼前的石显,从自己还是太子时就侍奉左右,办事干练,心思缜密,尤其是在自己身体不适时,总是能将复杂的政务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自己省心不少。
想起批阅堆积如山的奏章带来的头痛欲裂,元帝内心深处感到一阵疲惫与依赖。
他挥了挥手,声音透着浓浓的倦意:“此事……容后再议吧。
萧卿等人的奏章,先留中(留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