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故剑情深的温情与吏治的清明(1 / 5)

加入书签

宣帝中兴-故剑情深的温情与吏治的清明(公元前74年起)

1:未央宫里的“寻剑”

诏书

公元前74年冬,未央宫温室殿的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空气中无形的冰寒。

新登基的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坐在宽大的御座上,冕旒的玉珠垂在眼前,视线有些模糊。

阶下,以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张安世为的文武百官正在激烈争论着一个议题:该立谁为皇后?天子大婚,关乎国本。

“陛下!”

杨敞率先躬身,声音洪亮,“霍大将军(霍光)之女成君,温良贤淑,出身贵重,堪为国母之选!

此乃社稷之福,万民之望!”

话音刚落,众多大臣纷纷附议,声浪几乎掀翻殿顶:“丞相所言极是!”

“霍氏女德才兼备,非此莫属!”

一片附和声中,霍光本人虽未言语,只是微微垂目立于前排,但他那如山岳般沉稳的身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立霍成君为后,是巩固霍氏外戚权势、也是向这位实际掌权者表达忠诚的最直接方式。

御座上的刘询,藏在宽大袖袍里的手,指甲已深深掐入掌心。

他目光扫过那些激昂陈词的面孔,心中一片冰冷:“霍成君?霍家的女儿?霍光已经权势滔天,若再成为国丈,朕这把龙椅,岂非彻底成了他霍家的摆设?”

他脑海里瞬间闪过一张温婉而坚韧的笑脸——许平君!

那个在他最落魄、食不果腹时,毅然嫁给他、与他共患难的糟糠之妻!

那个在掖庭冰冷角落里,为他缝补粗衫、轻声安慰的妻!

一股强烈的保护欲和愤怒在他胸中激荡。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滚的心绪,目光转向阶下一位沉默的老臣——光禄大夫丙吉。

这位当年在郡邸狱中曾冒险庇护幼年宣帝的恩人,目光温和而深邃,也正关切地望着他。

刘询心中瞬间有了计较。

他没有直接反驳群臣,而是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喧哗:“诸卿所言选后之事,关乎社稷根本,朕心甚重。

然……”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悠远,仿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伤与感慨:“朕流落民间之时,身份卑微,身无长物。

唯有一柄旧剑,虽非稀世名器,却一直随身佩戴,伴朕度过困厄,护朕些许周全。

此剑于朕,非金铁之贵,乃患难之情!

如今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常于夜深人静之时,思及那柄故剑,心中怅然。

不知此旧物……流落何方?”

他抬起眼,目光扫过殿中群臣,带着真切的询问之意,“不知诸卿……可曾见过朕那柄微时故剑?若有线索,望能奉还,以慰朕怀。”

满殿喧嚣,戛然而止!

如同沸水被瞬间投入冰窟。

丞相杨敞脸上的激动僵硬了,其他大臣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惊愕与难以置信。

陛下这是在说什么?登基大典刚过,讨论的是关乎国体的皇后人选,他怎么突然提起一柄……不值钱的旧剑?这风马牛不相及啊!

唯有丙吉,眼中骤然爆出耀眼的光芒!

他太了解这位自己看着长大的帝王了!

这哪里是在找剑?这分明是在昭告天下:他刘询,即便贵为天子,也从未忘记微贱时的情谊!

他念念不忘的“故剑”

,隐喻的正是他流落民间时的结之妻——许平君!

陛下在用如此含蓄又如此坚定、充满帝王智慧的方式,表达他的意愿!

丙吉深吸一口气,胸膛起伏,他几乎要脱口而出提醒那些还在懵的同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