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布衣丞相(4 / 5)
官的文献和前朝旧档(如秦代“学室”
制度)。
他眉头紧锁,反复推敲着一个将改变中国千年历史的构想。
(场景营造:构思关键制度)
“董公倡太学,意在养士弘道。
然养士非目的,为国储才、选官方为根本。”
他喃喃自语。
(核心思路:教育为选官服务)
“养士而不考其能,则徒耗钱粮;授官而不凭其才,则国事堪忧……必须有一条明确的上升通道!”
(关键突破点:考试与选官结合)
灵感如同火花迸溅!
他猛地铺开一卷新竹简,奋笔疾书:
臣公孙弘谨奏陛下:
为彰陛下崇儒重教、求贤若渴之圣意,落实董子兴学养士之良策,臣愚以为,当为博士官(五经权威)置弟子员!
(核心建议一:确立招生对象)
选拔机制:由太常(九卿之一,掌礼仪文教)选拔京都及地方郡国“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
的优秀青年(品德与文化标准)五十人为批“博士弟子”
(太学生),免除其徭役赋税。
(核心建议二:选拔标准与待遇)
考核机制:此为关键!
博士弟子需跟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
每年考试一次!
能通晓一经(如《诗经》、《尚书》)以上者,即可补为文学掌故(地方文教官吏)。
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擢升为郎中(皇帝近侍,晋升快车道),待诏补官!
(核心建议三:考试分级与授官)(引用并升华《史记》、《汉书》记载)
淘汰与补充:若学习懈怠,或不修品德,则黜退之。
名额空缺,则从郡国选拔优异者补充。
(核心建议四:动态管理)
“如此,”
公孙弘放下笔,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太学非止于讲堂,更成为官吏选拔之摇篮!
博士弟子为谋出身,必勤学苦读;朝廷以此取士,则‘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儒术入仕途,方为真‘独尊’!”
(历史影响预判)(引用原文并点出其历史意义)
第二天朝会,公孙弘恭敬地呈上这道关乎国本的奏疏。
武帝刘彻展卷细读,越看越是欣喜!
公孙弘的方案,完美地将董仲舒的理想(兴太学)与现实的统治需求(选拔可靠、有文化的官吏)结合了起来,建立了一个制度化、可操作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管道!
(武帝的认可:方案的可行性)
“好!
平津侯此奏,深得朕心!”
武帝拍案叫好,“为博士置弟子员,岁考授官,此乃育才、选才、用才之良法!
着即命太常与丞相府协同,筹办!
批博士弟子,务必于今岁入学!”
(历史性决策:太学制度确立)
公元前124年,长安太学,在董仲舒倡议、公孙弘设计制度蓝图、汉武帝鼎力支持下,正式开学!
(承前启后,历史事件落地)
开学典礼上,看着第一批五十名身着青色学袍、朝气蓬勃的博士弟子(太学生)在五经博士带领下恭敬行礼,公孙弘站在武帝身后,心潮澎湃。
他仿佛看到了帝国未来的栋梁,正从这片学宫中茁壮成长。
(场景描写:太学新生)
“火种已播下,”
他心中默念,“假以时日,此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
布衣可为卿相,诗书可致公侯!
大汉的文治之基,今日方始!”
(人物内心:展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