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张骞十三载归汉记(2 / 5)
节旄早已脱落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木杆,却依旧被他视若生命。
使命未成,但他不能就此沉沦!
(汉节的象征:信念的具象化)
“老堂,”
张骞的声音重新变得坚定,“联合不成,是意料之外,但陛下交给我们的使命,不止于此!
我们要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带回长安!
月氏、康居、大夏……这片广袤西域的一切!”
(使命的调整:从联合到探索)
于是,张骞并未立即返程。
他利用大月氏提供的便利(或自行游历),在月氏境内停留了一年多时间(“留岁余”
)。
他走遍集市,观察物产;他深入牧场,了解风俗;他更以月氏为据点,向南渡过了波光粼粼的阿姆河,探访了更加繁华富庶的大夏国(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约在今阿富汗北部)。
(深入考察:停留岁余,探访大夏)
在大夏的集市上,张骞的眼睛被来自更遥远西方的货物牢牢吸引:光滑如水的丝绸(他惊愕地现可能是蜀地所产!
)、精美的玻璃器皿、奇异的香料、还有那神奇的植物种子——葡萄(一种紫黑色饱满的果实)和苜蓿(翠绿的牧草)!
他小心翼翼地收集起这些珍贵的种子,如同收集起未来的希望。
他更详细地打探着通往安息(波斯)、条支(叙利亚)、身毒(印度)的商路。
一幅关于西域乃至更广阔世界的图景,在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关键收获:西域情报与物种收集(葡萄、苜蓿))
每当夜深人静,抚摸着他简陋手绘的地图(或铭刻于心的记忆),张骞的眼中便重新燃起火焰。
联盟不成固然遗憾,但他带回的这些信息,其价值或许远最初的设想!
长安,需要知道外面世界的广阔!
(新的价值:信息的宝贵)
【本章启迪】:路遇峰转,志不折腰。
警示我们:精心准备的计划(联合抗匈)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大月氏拒绝)。
目标(复仇联盟)虽未达成,但过程(考察西域)本身可能孕育更大的价值(带回情报物种)。
当一条路(联合之路)走不通,及时调整重心(转向探索记录),同样是对使命的忠诚。
真正的现(葡萄苜蓿),往往在困境(使命受挫)之后不期而遇。
保持开放的心态(考察学习),挫折(被拒)也能成为新旅程(信息传递)的。
2:归途惊魂·再陷樊笼(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6年初羌中道&匈奴地界)
在月氏和大夏的考察告一段落,归心似箭的张骞明白不能再耽搁。
匈奴的威胁如同悬顶之剑。
(决定归国)
来时之路已被匈奴封锁,原路返回等于自投罗网。
张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走“羌中道”
!
这条路线大致沿祁连山南麓、经青海湖地区向东南,试图绕过河西走廊匈奴的控制区,从羌人(当时青海一带的游牧部族)领地返回汉境。
(决策:改走羌中道(青海线))
“主人,这条路……听说也不太平啊。”
堂邑父望着西南方连绵的雪山,忧心忡忡。
胡妻紧紧抱着年幼的孩子(如有),眼中也满是忧虑。
她知道匈奴的可怕,更知道再次被抓意味着什么。
(家人的忧虑)
“我知道危险,”
张骞语气沉重却坚决,“但这是唯一可能避开匈奴主力的路。
我们小心谨慎,昼伏夜出,或许能闯过去。
为了把消息带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