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马邑之谋的叹息(1 / 5)

加入书签

《汉匈烽火·马邑之谋的叹息》

帝国北望-汉武的铁血与绸缪(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19年)

16:边关血泪·庙堂决断(公元前134年-公元前133年长安未央宫)

长安的冬天,干冷刺骨。

未央宫宣室殿内,气氛却比屋外的寒风更加凛冽。

汉武帝刘彻端坐御座之上,年轻的脸庞绷得紧紧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

案头堆积的,是来自北方边郡——雁门、代郡、上谷等地——触目惊心的奏报。

(核心背景:匈奴连年寇边)

“陛下!

上月匈奴左贤王部再次突入雁门,杀掠吏民千余人,掳走牛羊马匹无数!

代郡太守报,秋收刚过,匈奴骑兵便如蝗虫过境,粮食被抢掠一空,百姓流离失所……”

御史大夫韩安国声音沉重,每念一句,殿内气氛便压抑一分。

刘彻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自他登基以来,“和亲”

政策并未换来边境安宁,匈奴的贪婪如同无底洞,边郡百姓的血泪年复一年地流淌。

(武帝的愤怒:和亲政策破产)

“够了!”

刘彻猛地一拍案几,霍然起身,眼中燃烧着屈辱与愤怒的火焰,“和亲?岁贡?换来的是什么?是匈奴更加肆无忌惮的掠夺!

是我大汉子民累累的白骨!

朕,忍够了!”

(帝王之怒:决心反击)

这番怒吼,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

主和派以经验丰富的老臣韩安国为,立刻出列劝阻:“陛下息怒!

匈奴,飘忽如风,聚散如云,其势正盛。

我大汉若轻启战端,深入其地,千里转粮,人马疲惫,恐难取胜。

昔高皇帝(刘邦)平城之围(白登之围)便是前车之鉴啊!

不如继续羁縻,徐图后计。”

(主和派观点:韩安国劝谏)

“徐图后计?还要图到何时?等到匈奴的铁蹄踏破长安城吗?”

一个激昂的声音响起,正是大行令(掌管外交与边疆民族事务)王恢!

他年富力强,性情刚烈,多次出使边郡,亲眼目睹过匈奴的暴行,内心早已憋着一股火。

(主战派核心:王恢登场)他大步走到殿中,拱手朗声道:“陛下!

臣以为,匈奴并非不可战胜!

彼虽强,然贪利忘义。

昔日冒顿单于能以‘鸣镝弑父’夺位,足见其部族并非铁板一块。

今陛下威加海内,士卒愿效死力!

与其坐等其年年寇掠,不如主动谋划,诱其深入,一举歼之!”

(王恢的论点:匈奴有弱点,汉军有战力)

“诱其深入?谈何容易!”

韩安国反驳道,“匈奴生性多疑,岂会轻易中计?”

“事在人为!”

王恢目光炯炯,转向刘彻,声音充满蛊惑力,“陛下,臣有一计!

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州),地处边塞要冲,城池富庶。

臣访得当地豪绅聂壹,此人胆识过人,且与匈奴多有往来,深得信任。

可令其假意叛逃匈奴,诓骗军臣单于,言其可杀马邑令丞,献城而降。

单于贪图马邑财物,必率大军前来受降。

届时,我大军只需提前埋伏于马邑城外山谷险隘之处,待匈奴主力进入伏击圈,伏兵尽出,断其归路,关门打狗!

必可重创甚至全歼其主力!

此乃千载难逢之机!”

(核心计策:王恢献“马邑之谋”

“伏击……”

刘彻眼中精光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