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开疆拓土与帝国荣光(2 / 5)
,扬国威,虽死无憾!”
(张骞的信念与决心)
“好!
好!
好!”
刘彻连呼三声好,激动地拍着张骞的肩膀,“壮士!
真乃国士也!
朕就命你为正使,持大汉符节,率领使团,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共商抗匈大计!”
(刘彻的赏识与任命)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长安街头巷尾。
“听说了吗?有个叫张骞的郎官,主动请缨要去万里之外找什么月氏国打匈奴!”
“天爷!
那得多远啊?匈奴人的地盘能过得去?这不是送死吗?”
“是啊,真是条汉子!
佩服!
可这恐怕真是……”
路人纷纷摇头叹息,既敬佩又惋惜。
(长安民间的反应:敬佩与担忧)
在简陋的郎官府邸,张骞默默地整理行装。
同僚们前来送行,言语间满是担忧和不舍。
“博望兄(张骞字),此去……千万珍重啊!”
一位好友紧握他的手,声音哽咽。
张骞笑了笑,拍了拍好友的手背:“放心。
我身负皇命,手持汉节,自有神佑。
纵有不测,亦不负此身,不负此心。”
他的目光望向西方,深邃而平静。
没人知道,他心中翻滚的是对未知的忐忑,还是对使命的无限忠诚?(张骞的内心:平静下的波澜)
很快,百余人的使团组建完毕。
他们中有通晓胡语的向导(堂邑父,归顺汉朝的匈奴人,史称甘父),有善于骑射的武士,有熟悉地理的斥候。
刘彻亲自在长安西门——雍门外为他们送行。
(使团组建与关键人物:堂邑父)初秋的风带着寒意,吹拂着使团成员们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刘彻将象征着国家使命与使节身份的汉节(一柄装饰着牦牛尾的竹杖或木杖)郑重地交到张骞手中:“张卿!
此节代表大汉!
望卿持节不失,不负朕望!
朕与大汉,等卿凯旋!”
“臣,张骞,领旨!
必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不负大汉荣光!”
张骞双手高举汉节,声音洪亮,响彻云霄。
他翻身上马,最后望了一眼巍峨的长安城,那熟悉的城墙和宫阙,是身后无法割舍的家园。
(汉节的意义与出征场景)
“出!”
随着张骞一声令下,百余骑在百姓夹道注视的目光中,迎着西风,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凶险的漫漫征途。
马蹄扬起滚滚烟尘,渐渐消失在通往陇西(汉边境郡)的官道尽头。
(启程:悲壮与希望交织)
【本章启迪】:张骞挺身应募西行。
警示我们:当国家需要(匈奴之患),总有人(张骞)愿挺身而出,哪怕面对九死一生(万里绝域)。
伟大的征程始于一个勇敢的决定(“臣愿往!”
)。
信念(持汉节通绝域)是穿越黑暗最亮的灯塔。
此刻,平凡的身影(不起眼的郎官)因担当而无比伟岸(持节西行),历史铭记的,正是这些敢于向未知迈出第一步的灵魂(消失的烟尘)。
8:大漠惊魂·初陷敌手(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秋-冬河西走廊)
离开长安的繁华与安稳,张骞使团一路向西,经陇西郡,小心翼翼地穿越汉匈边境的缓冲地带。
初时的行程还算顺利,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却日益浓重。
他们深知,一旦深入河西走廊(匈奴右贤王和休屠王的地盘),便是龙潭虎穴。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