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少女缇萦与汉文帝的仁政之光(1 / 5)
《一滴泪撼动铁律——少女缇萦与汉文帝的仁政之光》
1:临淄祸起,慈父蒙冤(公元前167年夏齐国临淄太仓令官署)
齐国都城临淄的夏天,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太仓令府邸的后院里,一株老槐树的叶子也蔫蔫地打着卷。
太仓令淳于意,这位在齐地乃至长安都颇有声望的医官(曾拜名医公乘阳庆为师,医术精湛),此刻却像被抽干了所有力气,颓然地坐在书房里。
往日里存放珍贵医简和药方的书案上,此刻却冷冰冰地搁着一份来自齐王(刘则,齐哀王)丞相府的公文。
(平静被打破)
“爹!”
门被猛地推开,一个约莫十三四岁、梳着双丫髻的少女跌跌撞撞冲了进来,正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
她的小脸煞白,大眼睛里蓄满了惊惶的泪水,“外面……外面来了好多兵!
他们说……说您……犯了法,要被押送到长安去受……受肉刑?!”
(噩耗传来,女儿惊惶)
“肉刑”
两个字像淬了毒的针,狠狠扎进淳于意的心。
他痛苦地闭上眼,喉头滚动,却不出声音。
书房门口,淳于意的夫人和另外四个早已出嫁、闻讯匆匆赶回的女儿们,早已哭成了泪人。
压抑的悲泣声在闷热的空气里弥漫,更添绝望。
(家人的绝望氛围)
“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缇萦扑到父亲膝前,小手紧紧抓住父亲微微颤抖的袍袖,声音带着哭腔,“您治病救人,清廉为官,怎么会……”
淳于意长长地、沉重地叹了口气,睁开布满血丝的双眼,满是疲惫与无奈:“萦儿……是爹处事不够圆融,得罪了人……”
(交代背景,得罪权贵)
原来,淳于意身为掌管齐国粮仓的太仓令,为人耿直,不喜阿谀。
某位王室贵戚依仗权势,屡次想从国库粮仓中“借”
粮(实为强占),数额巨大。
淳于意坚守职责,言辞拒绝,并且没有给丞相府负责此事的官员“好处”
。
一来二去,彻底惹恼了权贵。
于是,他们抓住淳于意某次在公文处理中的一个细小疏漏(可能是统计误差或延迟上报),无限上纲,最终被齐王丞相府以“不主家室”
(未能尽职管理好所负责的事务)的罪名定罪,按照当时的《秦律》及汉初沿用之法,判以肉刑!
(罪名细节:耿直获罪)
“肉刑……”
淳于意喃喃自语,目光扫过自己健全的双手双脚,那是他悬壶济世、书写药方的根本!
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他曾见过的、受过肉刑之人的惨状:脸上被刺字(黥刑)者,一生背负耻辱烙印;被割掉鼻子(劓刑)者,面容恐怖,人不像人;被砍掉脚或脚趾(刖刑)者,只能在地上艰难爬行!
一旦受刑,身体永久残缺,医者的生涯彻底断绝,更将沦为世人眼中的卑贱之徒!
(肉刑的残酷想象,直击医者软肋)
“不……爹爹不能受那样的刑!”
缇萦的小拳头攥得死紧,泪水大颗大颗滚落,砸在地上,“爹爹是救人的良医!
是好人!”
她猛地抬头,眼中第一次燃起一种越年龄的火焰,“姐姐们都出嫁了,娘亲体弱……爹爹身边不能没有人!
我……我跟您去长安!
我要去告御状!
我要向皇帝陛下申诉冤情!”
(缇萦的初步决心:我要去!
)
“胡闹!”
淳于意又惊又痛,厉声喝止,“长安路途千里,险阻重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