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刘邦归相的最后一曲(2 / 5)

加入书签

是天壤之别。

刘邦没有坐车,他强撑着,换上了一身相对朴素的常服(但依旧是锦绣),在夏侯婴和两名内侍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下车驾。

秋风吹动他花白的鬓角,吹起了他宽大的袍袖,显出几分龙袍也无法掩盖的清瘦和苍老。

“父老……乡亲们……”

刘邦的声音有些颤,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都……都起来吧!”

人群里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夹杂着低低的哭泣。

几个须皆白的老者,颤巍巍地被扶起来,激动地看着刘邦:“陛……陛下……您……您回来了!

老朽……老朽还以为……”

“以为朕死在外头了?”

刘邦咧开嘴,想笑,扯动了伤口,眉头又皱了起来,但眼神却温和了许多,“放心,阎王爷还请不动朕!

朕……想家了!”

他指着远处依稀可见的泗水方向,“当年那棵老槐树……还在吗?泗水亭的狗肉摊子……还香吗?”

他努力地想找回当年的感觉,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像“刘季”

而不是“皇帝”

他拍着几个儿时玩伴(如今也垂垂老矣)的肩膀,叫着他们的小名“狗剩”

、“二疤瘌”

,引来人群中一阵善意的哄笑,气氛似乎松快了些。

然而,当他看到不远处崭新的县衙、气派的官邸,看到那些跪在地上、穿着官服的陌生面孔时,一丝复杂的情绪还是涌上心头。

家乡变了,变得规整了,也陌生了。

他不再是那个带着樊哙、周勃在街上横冲直撞的“刘三哥”

,他是皇帝。

这份尊荣,也隔开了他与这片土地曾经最亲密的联系。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的伤处,隐隐的疼痛提醒着他现实的冰冷。

【本章启迪】:衣锦还乡(天子銮驾),难觅旧日温情(百姓疏离)。

警示我们:身份的改变(亭长到皇帝),必然带来关系的重塑(敬畏取代亲昵)。

熟悉的故土(沛县街巷),也会在时光冲刷下变得陌生(新颜旧貌)。

与其强求回归原点(寻槐问肉),不如坦然接纳变化(身份鸿沟),在怀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复杂情绪)。

故乡,是回不去的岸,更是灵魂的锚。

3:泗水酒沸(数日后沛县行宫原县衙)

一连几天,小小的沛县县城如同煮沸的开水。

刘邦的行宫(临时征用的最大官邸)内外,人声鼎沸。

当年的屠夫樊哙(如今舞阳侯)、吹鼓手周勃(绛侯)、县衙小吏萧何(相国)、狱卒曹参(平阳侯)……这些功成名就、威震天下的开国元勋们,只要能赶来的,都穿着便服,如同年轻时一样,围坐在刘邦身边。

大厅里摆开了几十张大案,上面堆满了沛县最地道的酒肉——大块的炖狗肉香气扑鼻,浊酒(乡下自酿的米酒)在粗陶碗里冒着泡。

“干了!

干了!

陛下,您看樊哙这厮,还是跟当年一样,就知道抢肉吃!”

夏侯婴端着酒碗,脸红脖子粗地指着正捧着一大块骨头啃得满嘴流油的樊哙大笑。

樊哙也不含糊,抹了把油乎乎的嘴,瓮声瓮气地嚷道:“咋地?老子当年跟着陛下在芒砀山砍白蛇的时候,饿得前胸贴后背,现在吃块肉还不让啦?!

陛下,您说是不是?”

他看向主位上的刘邦。

刘邦斜倚在软榻上,胸前盖着薄毯,伤口还是隐隐作痛,但看着眼前这群生死兄弟胡吃海塞、吵吵嚷嚷的样子,仿佛时光倒流。

他苍白的脸上难得地泛起了红光,大笑道:“吃!

管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