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玉卮里的江山与家常(2 / 5)
>警示我们:再高的成就(帝国基石),也难掩心底的归属感(陶碗黍粥)。
当世界因你而天翻地覆(刘邦称帝),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个最初出的地方(沛县小院),那里藏着最真实的温度。
物质的丰盈(金杯玉盏),未必能填满精神的故园。
2:盛宴前的呼吸(腊月廿三,未央宫前殿)
吉日到了。
腊月廿三,雪停了,难得的太阳光打在未央宫崭新的琉璃瓦上,金灿灿晃人眼。
前殿里头,早就拾掇得庄严肃穆,亮堂堂的。
几根盘着金龙的大柱子,顶着高高的屋顶。
崭新的黑色大地毯铺满殿堂,两边摆满了席位,诸侯王、列侯、文武百官,按着叔孙通新定的、老严格的规矩,站得整整齐齐。
漆木矮案上摆满了玉盘子,里面是各种山珍海味,金酒杯里飘着酒香。
空气里混着檀香味、酒香,还有一种让人喘不上气儿的、绷得紧紧的感觉。
大殿最上头的高台上,刘邦穿着绣满十二章纹的黑色冕服,戴着垂十二条珠串的冕旒冠,端端正正坐在那金光闪闪的新龙椅上。
他使劲板着脸,想拿出皇帝的威严,可嘴角那点儿压不住的上翘,还有眼底一闪而过的亮光,把他心里头的激动、得意全给卖了——这才是皇帝!
这才是他刘季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江山!
他手下意识地用力抓了抓冰凉的龙椅扶手,让自个儿更清醒点,目光慢慢地扫过底下黑压压的人头。
底下的大臣们,一个个大气不敢出。
像周勃、灌婴、樊哙这些跟着刘邦打天下、又让叔孙通狠狠操练过朝仪的老伙计,腰杆挺得倍儿直,脸绷得紧紧的,站得规规矩矩,连喘气都数着点儿,生怕走错一步闹笑话。
几个月前在未央宫喝醉了撒酒疯、抱着柱子又哭又笑的丢人事儿,好像上辈子生的。
那些后来投降归附的诸侯王和功臣们,更是被这皇家排场震住了,眼神里又是敬畏又是紧张。
叔孙通穿着礼服,像个门神似的站在高台边角上,鹰一样的眼睛扫来扫去,检查着每一个细节。
整个大殿,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只有那种宏大又庄重的雅乐《云门》在屋顶下嗡嗡地响。
忽然,一阵轻轻的脚步声打破了这冻住了似的安静。
“太上皇帝陛下——驾到——!”
宦官头子的声音又尖又长,拖着调子。
所有人的脑袋“唰”
地一下,全扭向侧边的大门!
刘邦也赶紧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表示恭敬。
只见两个高大威猛、盔甲锃亮的宫廷卫士在前面开路,刘太公被两个小宦官一边一个搀扶着,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
老头儿穿着太上皇的礼服——一种宽大的黑色袍子(玄端),戴着太上皇的帽子(远游冠)。
这身行头穿在他那矮小干瘦的身上,显得空空荡荡,沉甸甸的,好像随时能把他压趴下。
他显然穿不惯这个,走路都迈不开腿,眼神躲躲闪闪,嘴里含含糊糊地嘀咕着,那浓重的沛县口音在安静的大殿里显得特别清楚:“哎呦喂……这袍子……绊脚……这帽子……压得脑壳疼哟……”
他就这么被小心翼翼地当个宝贝似的,“供”
在了高台上龙椅旁边特意准备的、同样华丽但稍微矮点的坐榻上。
刘太公浑身不自在,屁股只敢坐半边儿,两只手在膝盖上新锦缎上搓来搓去,眼睛不敢看底下密密麻麻的人,就死死盯着地毯上那复杂的花纹,脑门儿上都冒出细汗珠子了。
这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无数双眼睛盯着,让他觉得憋得慌,怕得要命。
刘邦把老爹的紧张、害怕全看在眼里,心里头五味杂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