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长乐宫里的第一声万岁(3 / 6)
沉默了。
未央宫的笑话早已传遍长安,成为士人私下的谈资。
“礼乐,并非虚文缛节!”
叔孙通走到屋子中央,声音渐渐激昂,“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
今日之大汉,君臣无别,尊卑无序,如一团乱麻!
陛下深以为耻!
这是比匈奴铁骑更可怕的危机!
它能从内部瓦解一个王朝!”
他深吸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核心想法:
“我等所求,非是恢复那繁琐无用的古礼。
而是取其精神,采其可用,结合秦时简便有效的朝堂仪轨(秦仪),制定一套简易可行、能让这些马上将军们看得懂、学得会、守得住的规矩!
让君臣明白各自的位份!
让朝堂有起码的体统!
让陛下……能真正感受到帝王之尊!”
他看着弟子们动摇的神情,抛出了最后的、也是最实际的砝码:“我知道你们清高。
但在曲阜结庐授徒、清谈玄理,于这乱世何益?儒家的道,要行于天下!
如今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若我们的礼仪能被陛下采纳,行于朝堂,教化之功始于足下!
这难道不是弘扬圣道的正途吗?若事成,诸位皆是开国定制的功臣!
若不成,”
他坦然一笑,“杀头掉脑袋,我叔孙通一人承担!
绝不连累诸位!”
掷地有声的话语在破败的厅堂内回荡。
沉默良久,那位年长的弟子缓缓站起身,对着叔孙通长揖到地:“老师心系天下,为道弘毅,我等……愿随老师,一试!”
博士署残窗下的孤影(叔孙通独排众议),扛起了秩序重建的重任(简易礼制)。
警示:坚守理念(儒家礼乐)可贵,灵活变通(采古礼秦仪)方能成事。
清高的孤芳(鲁生质疑),若不接触泥土(汉初乱象),终将枯萎。
真正的勇气(叔孙通担当),在于为理想踏入泥泞(务实的赌注)。
3:规矩的种子(公元前2oo年夏,长安郊野训练场)
夏日炎炎,长安城郊外一片远离喧嚣的荒地被平整出来。
没有华盖,没有殿堂,只有几面简单的旗帜插在土坡上,划分出不同区域。
这里就是叔孙通和他的鲁地儒生们开辟的“新战场”
——朝仪训练场。
空气里没有酒气汗味,只有飞扬的尘土和此起彼伏、带着浓重山东口音的口令声:
“趋!
趋!
趋——!”
一个老儒生扯着嗓子,嘶声力竭,“脚抬高!
轻一点!
落地要轻!
小步子快走!
不要拖沓!
这叫‘趋’,是臣子在陛下视线内行走的仪态!
要恭敬!
要轻盈!
不是让你们跑!
樊侯爷!
说你呢!”
场地中央,樊哙正满头大汗地练习“趋行”
。
他身高体壮,习惯了战场上大马金刀地冲锋,此刻却要憋着气,努力踮着脚尖,模仿小鹿跳跃般的“小碎步”
,笨拙的样子活像只被套上了绳子的狗熊,引得旁边观摩的几个年轻将领捂着嘴偷笑。
樊哙脸涨得通红,吼道:“奶奶的!
这比打仗还累!
老子宁愿去砍十个匈奴人!”
但还是咬着牙,继续那别扭的步子。
另一边,周勃和灌婴等人被要求练习站立姿态。
“肃立!
肃立!
眼观鼻,鼻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