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易水悲歌壮士断腕(1 / 5)
1:易水悲歌,壮士断腕(公元前227年深秋,燕国易水畔)
主要事件: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策划刺秦。
荆轲为取信秦王,说服走投无路的秦将樊於期自刎献头。
易水河畔,太子丹率众人白衣相送,荆轲与高渐离击筑悲歌诀别。
凛冽的秋风横扫着燕赵大地,卷起满地枯黄的落叶,呜咽着掠过易水河面,河水泛着刺骨的寒光(史载“风萧萧兮易水寒”
)。
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西南),笼罩在一片亡国的阴云之下。
秦王嬴政的铁骑已踏平韩国,赵国也岌岌可危,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就是燕国!
燕太子丹,这位曾经在赵国为质、与童年嬴政有过短暂友谊的王子,此刻内心充满了绝望与不甘,更燃烧着一股孤注一掷的复仇火焰。
他把自己关在密室里,眼睛布满血丝,一遍遍在地图上比划着,最终,一个极其大胆、近乎疯狂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刺杀秦王!
唯有嬴政之死,或许能为燕国乃至其他诸侯国争取一线生机!
然而,刺杀谈何容易?秦王深居咸阳宫,戒备森严,如何近身?又如何取信于这位多疑的君王?太子丹的目光投向了两个人:
第一位,是名动天下的剑客荆轲。
他并非燕人,却游历至燕,被太子丹奉为上宾。
荆轲其人,好读书击剑,为人深沉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
太子丹看中的,是他的胆识、智慧以及那份不为世俗所羁的游侠之气。
第二位,则是秦国叛将樊於期(又名樊於期)。
他因得罪秦王,全家被杀,只身逃亡燕国,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家”
要他的人头。
他对嬴政的仇恨,倾尽易水也难以洗刷!
太子丹秘密召见荆轲,言辞恳切,甚至带着哀求:“秦军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今有一计,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指樊於期)之仇者,何如?”
他将刺秦计划和盘托出。
荆轲沉默了。
他深知此去,无论成败,自己必死无疑。
他不是燕人,本不必趟这潭浑水。
但太子丹的恩遇,燕国百姓的惶恐,以及内心深处那股侠士“重然诺、轻生死”
的血性,在他心中激烈碰撞。
良久,荆轲抬起头,眼神平静而决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丹心头一紧。
荆轲接着说:“非有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得樊将军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这是最核心的计策,史载原话)
太子丹犹豫了:“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明白太子丹的顾虑。
他独自去见樊於期。
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荆轲直视着这位家破人亡、眼神中只剩下刻骨仇恨的将军:
“将军父母宗族皆为秦王戮没,闻秦王购将军金千斤,邑万家,将军将奈何?”
樊於期仰天叹息,泪流满面:“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我每次想到这些,恨入骨髓,只是不知道怎么办!
)
荆轲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为之奈何?”
樊於期急切追问。
荆轲一字一句:“愿得将军之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