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弱韩定毒计巧匠入虎穴(2 / 5)

加入书签

国社稷!

你之功劳,寡人永记于心!

你的家人,寡人定会好生照料!”

这既是许诺,也是无形的枷锁。

几天后,郑国带着几名学徒,背负着精心绘制的引泾入洛水利图卷,踏上了西去咸阳的道路。

他一步三回头,望着新郑城头残破的旗帜,心中默念:“此去不为功名,不为富贵,只为故国再喘息片刻……秦人啊,郑国对不住你们即将付出的血汗,但……这水渠本身,将是真正的杰作……”

与此同时,秦国咸阳,章台宫。

年仅十三岁的秦王嬴政端坐于王位之上,虽然年幼,但眉宇间已隐隐透出一股迫人的威势。

实际掌权的相国吕不韦立于阶下,正与群臣商议国事。

“大王,相国,”

一位大臣奏道,“韩国近日派遣其国内顶尖水工郑国入秦,声称愿为我大秦规划一条引泾水入洛水、浇灌整个关中平原的级水渠!

所献图籍,详实精密,堪称奇观!

据说此渠若成,可化关中无数泽卤盐碱地为良田沃野!”

年轻的嬴政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富国强兵,粮食是根本!

关中若能多出万顷良田,秦军东出将更有底气!

吕不韦捻须沉吟:“哦?韩人如此好心?郑国之名,本相亦有耳闻,确为水利大家。

只是……此事耗费必然惊人,需谨慎权衡。”

另一位大臣,出身秦国宗室的老将蒙骜(蒙恬祖父),却冷哼一声:“哼!

韩人狡诈,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此渠工程浩大,必要征我数十万民夫,耗费十年粮秣!

恐是韩人的‘疲秦’毒计,欲耗我国力,阻我东进!”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交织。

嬴政的目光扫过争论的群臣,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的李斯(此时尚为吕不韦门客,后为秦丞相)身上。

李斯感受到秦王的目光,上前一步,谨慎地说:“大王,相国。

韩人之计,或真或假。

然关中水利,确系国本。

不妨先见见那郑国,察其言,观其行,再详查其渠线规划是否可行。

若真能利在千秋,些许耗费,也值得一试。

亦可借此观察韩人真实意图。”

嬴政微微颔,稚嫩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准!

宣郑国入殿!

着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和工程)会同水工,详勘其所献渠线!

务必查清利弊,再做定夺!”

【本章启示】韩国的“疲秦计”

源于生存的恐惧与思维局限,只看到消耗对手的短期效应,却低估了对手化解危机的能力与工程的长期价值。

这警示我们:困境中寻求出路,应着眼于提升自身实力(如韩国应改革图强),而非寄希望于削弱对手的“奇谋”

;同时,真正的价值(如郑国的技术)往往能越阴谋的初衷。

2:赤心铸长渠,暗涌惊雷起(公元前246年—前7年,关中大地泾洛之间)

主要事件:秦国决策修建郑国渠,工程浩大展开。

郑国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展现出卓越的水利才华。

工程庞大耗费惊人,引起秦国保守势力不满与怀疑,“疲秦”

阴谋逐渐浮出水面。

郑国站在泾水岸边凛冽的寒风中,望着浑浊汹涌的河水奔腾东去。

他展开手中那份浸透了自己心血与无奈的水利图卷,向秦王嬴政、相国吕不韦以及秦国众多大臣、水工详细讲解:

“大王,相国,诸位请看!”

郑国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手指在地图上坚定地移动,“引泾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