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问道与赠言(2 / 5)
揖让周旋,它是维系天下、规范人心的根本!
是使人区别于禽兽的准绳!
此来洛阳,就是要从源头上,看清这天地间最大的‘规矩’!”
他心中那份关于礼制的巨大谜团,不仅没有因眼前的景象而解开,反而更加清晰、更加沉重地压在了心头——周礼的精髓究竟何在?为何当今诸侯视若无物?礼崩乐坏的根源,是否就藏在这礼制的源头之地?
几经周折,孔子终于站在了周王室守藏室那扇厚重、色泽深黯的木门前。
空气里弥漫着旧简牍特有的、混合着尘土、霉味与墨香的复杂气息。
门上铜环冰冷。
孔子整理了一下被旅途风尘沾染的衣冠,深吸一口气,压下剧烈的心跳和满腔亟待喷薄而出的疑问,郑重地抬手——
“叩!
叩!
叩!”
三声清晰的敲门声,在寂静的回廊中响起,仿佛叩响了历史的一道闸门。
门内,会是照亮他心中迷雾的那盏明灯吗?
本章警示:孔子奔向洛阳的滚滚车轮,碾碎的是地域的阻隔,燃起的是求知的烈焰。
当年轻的心怀揣着巨大的问号叩响古老智慧之门,那三声轻响已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对未知的敬畏与追寻的勇气。
2:守藏室内的惊雷
(公元前518年,周王室守藏室)
“吱嘎——”
厚重的木门带着迟滞的呻吟缓缓向内打开,一股陈年竹木纸张混合着尘埃的、沉甸甸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一座尘封的智慧墓冢。
光线透过高窗斜射入内,在飞舞的微尘中形成一道道光柱,勉强照亮了室内。
视线所及,一排排巨大的木架如同沉默的巨人,顶天立地,上面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堆满了竹简、木牍、帛书,浩如烟海,望不到尽头。
许多竹简已经颜色深褐,捆缚的皮绳也呈现出朽坏的迹象,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书山”
中央,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静静坐在一张简陋的几案之后。
案头只有一盏小小的油灯,豆大的火苗跳跃着,映照着他满头如霜似雪的白和垂至胸前的长须。
他穿着一身洗得近乎白的青色麻布深衣,朴素得与这守藏万卷的显赫职位毫不相称。
听到门响,他缓缓抬起头。
那是一张刻满岁月沟壑的脸庞,皮肤松弛,眼袋明显,然而最令人心悸的,是那双眼睛!
它们并不像孔子那般锐利逼人,反而异常浑浊,仿佛蒙着一层薄雾,又像是两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平静无波,映不出丝毫内心的涟漪。
当那目光慢悠悠地投射过来时,一股难以言喻的、仿佛洞穿一切的寂静感瞬间弥漫开来,竟让风尘仆仆、心潮澎湃的孔子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这便是守藏室之史——李聃,后世尊崇的老子。
“鲁国孔丘,携弟子南宫敬叔,特来拜见史官先生,请教礼制大道!”
孔子定了定神,趋步上前,按照最标准的士相见礼,深深地一揖到地,动作一丝不苟,带着十二分的恭敬。
长袖垂落,腰间佩玉出清脆悦耳的碰撞声,在这过分寂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
老子那浑浊的目光,似乎极慢地扫过孔子挺拔的身姿、恭敬的姿态、腰间象征身份的佩玉,以及眼中那毫不掩饰的、灼热如火的求知渴望。
他没有任何客套的寒暄,只是用那干涩、缓慢得像枯叶摩擦地面的声音,淡淡地吐出一个字:
“坐。”
南宫敬叔大气不敢出,侍立在孔子身后。
孔子依言在老子对面一张同样简陋的蒲团上跪坐下来,腰背依然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