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尽地力之教与法经(3 / 5)
其力?”
他指着脚下的土地:“此地土质偏沙,保水性差。
若按寻常种法,粟米根系扎不深,遇旱则枯,遇涝则浮。
需先深翻一尺半,打破硬土板结,引沟渠活水浸润,待地温回暖,墒情(土壤湿度)正好,方是下种良机。”
他边说,边用脚示范性地在翻松的土地上踩了踩,留下一个浅浅的脚印,“看,松而不散,润而不泞,此为上等墒情。”
他走到田边,那里摆放着几个打开的麻袋,里面是颗粒饱满、色泽各异的种子。
“选种更是关键。”
李悝抓起一把种子摊在手心,“以往混杂播撒,良莠不齐,白白浪费地力。
官府已严选耐旱、穗大之良种,分各户。
你们看,”
他指着其中一种,“此‘赤粱’,秆硬抗风,适宜岗坡地。”
又指着另一种,“此为‘黄穗粟’,粒饱耐旱,最适合这片沙壤。”
老稷忍不住凑近看了看,惊讶道:“哎呀!
这…这跟我家往年种的杂种确实不一样!
粒儿都大一圈!”
“还有肥力。”
李悝走到田垄间,那里挖好了规则的浅坑,“以往只在播种时撒一把薄粪,如同杯水车薪。
须得在翻地时,便将腐熟厩肥深埋入土,做基肥。
待禾苗拔节,再施以人粪尿或豆饼,此为追肥。
前后呼应,方能供其生长之需。”
他示意旁边的农人将一筐筐酵好的农家肥均匀地撒入坑中,再用土覆盖。
接着,他走到另一小块划分整齐的区域。
“此谓之‘间作’。”
他指着已经冒出嫩苗的豆秧,“大豆根系能固氮,滋养土地。
在粟米行间套种豆类或芜菁(萝卜),一则充分利用地力空间,二则豆叶可肥田,芜菁块茎亦是食物,三则不同作物病虫相异,可减少虫害蔓延。
一地多用,方为尽地力之本!”
他蹲下身,小心地拨开豆苗旁的泥土,露出下面粟米刚刚顶出的嫩芽,“看,粟米与豆,互不相扰,各得其所。”
老稷和其他老农看得目瞪口呆。
这些看似简单的法子,组合起来,却颠覆了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粗放种法。
一个老农迟疑地问:“李大人…这…这法子好是好,可费工费时费肥啊…俺们小民,怕折腾不起…”
李悝正色道:“诸位父老!”
他提高了声音,目光扫过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官府推行此策,非为一时之功!
‘尽地力’非是压榨诸位心血,而是教会土地如何回馈我们更多的生机!
官府将派遣农官,指导耕作;减免新法推行区赋税;兴修沟渠,引水灌溉;甚至集中购买良种、肥料分!
这一切,只为让田间多打一斗粮,让锅里多一碗粥,让前线将士多一分底气!
让强敌知道,我魏国之仓廪,不再空虚!”
他随手拿起田垄边一根去年留下的枯瘦粟秆和一株今年新播下、刚冒头的壮实幼苗,举在手中:“看看这个!
我们只需改变耕作之法,土地便能回报十倍生机!
与其等天吃饭,不如靠双手,向这黄土,要一个丰年!”
老稷看着那株嫩绿的幼苗,又摸摸自己背上似乎不再那么疼的伤疤,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燃起了名为希望的火苗。
他猛地抓起一把新翻的泥土,凑到鼻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是混杂着肥料气息的、属于新生的、充满力量的味道!
【躬行】
土地上最深的智慧,藏在犁沟的深度和种子的选择里。
李悝的赤脚踩出真理:改变从不始于宏图,而始于对一粒种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