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蛰伏郢都三年不鸣(1 / 5)

加入书签

礼崩乐坏-春秋的霸业与纷争(公元前77o年-公元前476年)

:蛰伏郢都,三年不鸣(公元前613年-公元前611年)

核心事件:楚庄王熊侣即位;初期沉溺酒色,荒废朝政;权臣专权,国势日颓;内外忧患(天灾、叛乱、外敌觊觎);君臣忧心如焚。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薨逝,年轻的太子熊侣在郢都的楚王宫中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们对新君寄予厚望,期盼他能延续楚国的强盛,继续北上争霸。

然而,登基大典的钟鼓余音还未散尽,庄王就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年轻的庄王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关心朝政,整日沉浸在酒池肉林之中。

华丽的宫殿里日夜笙歌不断,庄王左拥右抱着从郑国、越国献来的美女(“左抱郑姬,右抱越女”

),醉眼朦胧地欣赏着舞姬的曼妙身姿。

案几上堆满了珍馐美味和空了的酒樽。

大臣们清晨在殿外等候奏事,常常等到日落西山,也只得到内侍一句冷冰冰的“大王今日倦了,有事明日再议!”

(《史记·楚世家》:“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

’”

“完了!

楚国要毁在这个昏君手里了!”

老臣们私下捶胸顿足,忧心忡忡。

更可怕的是,庄王的放纵导致了权力真空。

以令尹(宰相)斗越椒为的一些权贵家族趁机揽权,结党营私,打压异己。

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政令不通。

祸不单行。

庄王即位的头两年,楚国天灾不断。

洪水淹没了大片良田,接着又是大旱,赤地千里。

粮食歉收,物价飞涨,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国内局势本就不稳,楚国周边的敌人也开始蠢蠢欲动。

西方的庸国、北方的麇国等部落趁机联合起来,甚至勾结了一些山中的蛮族部落,兵攻打楚国边境!

边境烽火连天,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郢都,却都被权臣们压下,或者扔在庄王的酒案旁,被溢出的酒水浸透(“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的原始背景正是国家危难)。

忠臣们心急如焚。

大夫伍举(伍子胥的祖父)看着宫墙内飘出的靡靡之音,听着宫墙外饥民的哀嚎,心如刀绞。

他数次想冒死进谏,但看到宫门外那块写着“敢谏者死!”

的木牌,又只能强忍悲愤,握紧拳头,指甲深深掐进肉里。

另一位大夫苏从更是急得头都白了一半,他常常在深夜独自徘徊在宫门外,仰望着庄王的寝殿,喃喃自语:“大王啊大王!

您是真糊涂,还是……另有所图?楚国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此时的楚庄王,真的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吗?夜深人静,当醉酒的舞姬们退下,只剩庄王一人独处时,他眼中的醉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锐利如鹰隼的光芒。

他站在窗前,望着郢都稀疏的灯火和远处隐约传来的饥民哭声,眉头紧锁。

“斗越椒……庸人……麇人……”

他低声念着这些名字,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笑意。

“跳吧,闹吧,让孤看看,这潭水里到底藏着多少魑魅魍魉!”

三年的蛰伏,是无奈,更是他精心设计的试金石——他要看清谁是真正的忠臣,谁是包藏祸心的奸佞!

表面的沉默与放纵,未必是真正的沉沦。

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可能在积蓄破土的力量,楚庄王的三年蛰伏,是极致的隐忍与观察。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