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十九载流亡路砺得君王心(1 / 4)

加入书签

礼崩乐坏-春秋的霸业与纷争(公元前77o年-公元前476年)

十九载流亡路,砺得君王心(公元前656年-公元前636年)

核心事件:骊姬之乱;重耳流亡十九年;遍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受楚成王礼遇,许下“退避三舍”

诺言。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设下毒计,逼死太子申生,又派人追杀公子重耳和夷吾。

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重耳翻墙仓皇出逃,连行李都没带全,开始了漫长而凶险的流亡生涯。

这一年,他43岁。

回望火光冲天的晋都绛城(今山西翼城),重耳紧握双拳,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父亲!

骊姬!

此仇不报,我重耳誓不为人!”

但现实是,他先要活下去。

十九年!

从狄国(母亲故国)寄人篱下,雄心在安逸中险些消磨;到卫国遭拒门外,连农夫都敢拿土块戏弄他;在齐国被齐桓公厚待并娶妻齐姜,沉溺温柔乡几乎忘记归志,是妻子齐姜和贤臣赵衰、狐偃灌醉酒强行将他拉走;在曹国受曹共公偷窥其洗澡的奇耻大辱(“窥浴”

);在宋国得到刚战败于泓水的宋襄公礼遇却无力相助;在郑国被郑文公视为“败家子”

拒之门外……一路坎坷,受尽白眼。

转折生在楚国。

公元前637年,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刚在盂地扣押宋襄公不久的楚成王熊恽,以非常隆重的诸侯之礼接待了这个落魄的晋国公子。

酒宴之上,楚成王半开玩笑地问:“公子若他日返晋为君,何以报寡人今日之厚待?”

重耳沉吟片刻,不卑不亢地回答:“子女玉帛,君所余也;羽毛齿革,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楚成王不肯罢休,逼问:“话虽如此,总得有所表示吧?”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虽然,何以报我?”

重耳直视楚王,眼神清澈而坚定:“若托君之福,得返晋国。

他日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

若仍不得见谅,则左执鞭弭(马鞭和弓),右属櫜鞬(箭袋),与君周旋!”

(若两国不得已在中原交战,我将为您退兵九十里以示报答。

如果这样您还不肯罢休,那我就左手执鞭持弓,右手挎箭袋,奋力与您较量一番!

满殿皆惊!

楚将成得臣(子玉)怒道:“大王!

重耳无礼,请杀之!”

楚成王却哈哈大笑,眼中闪过一丝欣赏:“此子志不可量!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他不仅没杀重耳,反而厚赠资财,派人护送其前往秦国。

在秦穆公(重耳姐夫)的强力支持下,公元前636年春,62岁的重耳终于踏上了阔别十九年的故土,在秦国大军护送下重返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十九年的颠沛流离,磨掉了重耳的公子娇气,锤炼了他的坚韧与智慧,让他洞悉了人情冷暖,明白了国家强弱的根本。

真正的王者归来,往往源于深谷的跋涉而非坦途的奔跑。

退避三舍,请君入瓮(公元前635年-公元前632年夏)

核心事件:晋文公治国图强;平定王子带之乱,勤王周室,赢得政治声望;楚围宋,晋救宋;楚军北上,晋军“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爆。

晋文公即位后,展现出了与宋襄公截然不同的务实与高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