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太公钓鱼(2 / 5)
p>
他于觥筹交错间,倾听商旅南来北往的见闻,拼凑着天下的版图与民心向背。
他借酒喻政,指点江山,听者或醉或嘲,无人当真。
蹉跎岁月:大半生漂泊,干过无数卑微营生(《战国策》载其“棘津之废”
、“朝歌之屠”
、“孟津之粥”
),妻子离他而去(传说其妻马氏曾嫌其贫贱),世人视他为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老狂生。
他像一块被泥土掩埋的美玉,在黑暗中沉寂太久。
为何独守这渭水寒潭?姜尚深邃的目光掠过荒凉的河岸,投向西北方向——那里是周原,是西岐。
近年来,一个名字如星火般在流亡者、受压迫的部族和心怀不满的商朝底层贵族口中悄然流传:西伯姬昌!
仁德之名:姬昌在岐山下推行“仁政”
,划分田地(“井田制”
雏形),减轻刑罚,体恤鳏寡孤独。
据说岐山附近的农夫争执田界,宁愿走上几十里路去请西伯公断,也不愿就近找商朝官吏。
羑里之囚:更令人震动的是,姬昌背负“莫须有”
之罪被商纣囚于羑里七年!
长子伯邑考惨死!
这非但没有压垮周人,反而让姬昌忍辱负重、推演《周易》的故事如同悲壮的史诗,在暗地里传颂。
在姜尚看来,一个能于至暗时刻沉淀思想、磨砺智慧的君主,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
人才之思:姜尚敏锐地洞察到,周人崛起的瓶颈在于高端人才,尤其是精通大战略、权谋、军事的顶层设计者。
商朝贵族体系盘根错节,人才壁垒森严。
而姬昌想要打破商纣的桎梏,必须跳出窠臼,不拘一格降人才!
“西伯……姬昌……”
姜尚心中默念这个名字,如同默念一个预言。
“你若真如传言般求贤若渴,目光如炬,就该识得这渭水之畔的直钩!
你若只为虚名,庸碌守成之辈,老夫这把枯骨,宁愿烂在这泥滩之上,也决不轻付于人!”
他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冰冷的直钩。
这直钩,是他对乱世的嘲讽,是对庸主的蔑视,更是向天下明主投下的一道无声的、惊世骇俗的战书!
他赌的,是西伯姬昌的胸怀和眼光!
猎场奇遇:直钩钓明主
阳光终于艰难地穿透了连日的阴云,将些许暖意洒在周原广袤的土地上。
积雪初融,湿润的泥土散出清新的气息。
枯草间已冒出点点倔强的嫩绿。
对刚刚结束长达七年囚禁、重返故土的西伯姬昌而言,这初春的阳光如同天赐的慰藉,却也映照着他内心沉重的焦虑和深切的渴望。
一辆朴素的马车行驶在通往渭水方向的狩猎小道上。
驾车的是个身姿挺拔、目光锐利的青年,他是姬昌的次子姬(后来的周武王),身上已隐隐透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刚毅。
车厢内,姬昌倚着车壁,面容依旧带着羑里岁月刻下的清癯与沧桑,但那双眼睛,却比七年前更加深邃明亮,仿佛蕴藏着浩瀚星河。
他的同母弟姬奭(后来的召公奭),一位心思缜密、学识渊博的宗室重臣,陪侍在侧。
“父亲,您大病初愈,本该静养。
何苦执意亲自来此狩猎?交予儿臣便是。”
姬的声音隔着车帘传来,带着关切。
姬昌轻轻咳嗽了两声,掀开帘子一角,望向车外复苏的原野。
风吹动他灰白的鬓,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儿,为父不是为狩猎野兽而来。
七年囹圄,恍如隔世。
岐山依旧,渭水长流,但天下大势,已非昨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