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房子的公共生活(2 / 5)

加入书签

的景象。

这是个晴朗的日子,阳光洒在忙碌的人群身上,蒸腾起劳动的汗味与泥土的芬芳。

“‘夯’哥!

这边木桩得再深砸半尺!

土太松!”

一个嗓音洪亮的汉子抹了把汗,冲着一处刚挖好的基础沟壑喊道。

他是“石夯”

的亲弟弟,名叫“石杵”

,和他哥哥一样有着岩石般的肩膀和无穷的力气。

“好嘞!

来几个人,听石杵的!”

石夯应了一声,声音沉稳有力。

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了更深的痕迹,也淬炼出更厚重的威严和智慧。

他不再是那个面对干旱只能攥紧枯穗的年轻领,而是带领部族走出困境、走向繁荣的氏族核心。

十几个壮年汉子立刻响应,喊着号子,合力抱起一根碗口粗、削尖了底端的原木(注:柱础木),对准石杵指定的位置。

“嘿——哟!”

“咚!”

“嘿——哟!”

“咚!”

沉重的木桩在整齐雄壮的号子声中,一次次被高高举起,又重重砸入地基坑中,深深嵌入黄土地层。

泥土飞溅,号子震天。

每个人都赤着上身,隆起的肌肉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泽,汗水沿着古铜色的脊背流淌成渠。

妇女们也忙碌着,她们用粗陶盆从远处河滩挖来湿黏土,一盆盆地传递过来。

另一些妇人则熟练地将长长的茅草、麦秸均匀地掺进黏土里,再用木棍反复捶打、搅拌(注:制草拌泥)。

“阿姆,这泥要捶多久呀?”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跟在母亲身边,好奇地用小手去戳那团黄乎乎的泥巴。

“要捶到它像老鼋(大鳖)的背一样硬才行!”

女孩的母亲,一位面容温婉却眼神坚毅的妇人笑着回答,手下捶打的力道丝毫不减,“这泥可是要糊在咱们大房子的墙上的,糊不好,冬天风一吹就裂口子,冷风嗖嗖往里钻!”

老人也没闲着。

几个须花白的老者坐在稍远处的树桩上,用磨得光滑的石片,小心翼翼地刮削着一些晒干的小木棍,把它们一端削尖。

“牛伯,削这些尖棍干啥用呀?”

一个好奇的半大小子凑过来问。

被称为“牛伯”

的老者抬起浑浊但充满经验的眼睛,指了指正在搭建的木骨框架:“瞧见没?那些竖着的木头和横着的木头得牢牢绑在一起才结实。

光靠绳子不行,还得用这些‘木钉’(注:原始榫卯雏形的木楔或木钉加固),从接缝的地方楔进去,咬紧了,风吹不倒,雨淋不散!”

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一根削好的尖木棍楔进两根木棍的交叉处,用小石锤敲紧。

少年陶豆已经长高了许多,褪去了不少稚气,肩膀也宽厚起来。

他正和几个年轻人一起,负责从山脚搬运那些白色的料礓石碎块。

沉重的石头压得他们肩膀红,但没人叫苦。

陶豆看着眼前这座在众人齐心合力下一点点成型的宏伟建筑,心中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和自豪感(内心活动:从祈雨失败的迷茫少年,到参与建设宏大公共空间的成长,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具象化)。

他想起去年大旱时,族人绝望的眼神,再看看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原来,把大家的心和力拧成一股绳,真的能创造出奇迹!

“这大房子,就是我们陶塬部的拳头!”

他忍不住对身边的伙伴低声说,换来对方一个同样充满干劲的坚定眼神。

二、暖夜:薪火相传听古今(关键事件:大房子作为公共空间承载教育、传承功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