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玄门之迷(1 / 4)

加入书签

书稿之上,是关于国祭之礼。

在华山之时,严九龄就曾简要说过自己的猜测,如今手稿之上,讲的更明确。

严九龄是儒生,对玄门有所了解,却又算不上内行,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儒家经典出发。

那便是《周礼》。

何谓“礼”

,广泛理解,便是人道运转的一切制度礼仪。

故礼,为统叙万事,乃国家运转之根本。

“礼”

并非一成不变,一旦国家失序,或不符合时代发展,就会礼乐崩坏,导致人道劫难。

前几份手稿说的有些抽象,普通人怕是会看的一头雾水,需要常年学习了解。

但李衍用前世的目光,就变得很好理解。

所谓“礼”

,同样也包括生产关系、等级制度、利益分配等,一旦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符,自然就会出现问题,引发变革。

比如《周礼》,原名为《周官》,分为天官、地官,春夏秋冬四官,后儒家将“礼”

的意义延伸,《周官》也自然变为《周礼》。

那么再往前,夏商无“礼”

吗?

当然有!

《史记·五帝本纪》中便有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

,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

所以严九龄提出个想法,国家概念因“礼”

而出现,孕育于远古,形成于“三代”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历史。

要追溯玄门,就离不开探求本源。

“礼”

之本源,起于祀神,源自上古部落巫道,和如今的玄门一样,对于一些现象进行占卜、避禁忌、禳解。

后来,便逐渐发展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比如“凶”

礼,就是如今的白事,发展出玄门的中的杠夫、纸扎匠、阴阳先生等职业。

这才是玄门体系根本。

正教之所以称之为正教,是因为他们掌控着这个时代的“礼”

,比如太玄正教掌国祭之礼,儒教、杂教掌百官和国家制度之礼。

人道劫难,便是“礼”

的变化!

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有玄门的暗中争斗。

如上古之时,巫道掌控天下,封神之战很可能就是巫道余晖,随后慢慢衰落。

很多迹象表明,周前期时都在尽力抹除商“礼”

,迁“殷顽民”

、毁殷都,填商墓,灭人祭之礼。

随后,周失其礼,群雄逐鹿,随着朝代更迭,玄门也逐渐变化,形成如今局面。

这些都是史料中能查到的东西。

真正让李衍震惊的,是严九龄提出的两个疑问和猜测。

一个疑问是来自《山海经》,上面记载有众多奇珍异兽,且神与人居,巫与王一体。

他们通常有个称号,“帝”

那些奇珍在这个时代,就是所谓的天灵地宝,但远没有当初数量惊人。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另一个就是周代商。

夏商之时,虽无具体记载留下,但也从一鳞片爪中得知,他们信奉“上帝”

,乃是祖神与天的融合,崇尚人祭。

周之后,“上帝”

就逐渐模糊为“天。”

自此,神权衰落,诸神远去。

严九龄根据时间,推测出两个关键节点。

封神之战,

大洪水!

大洪水之后,神州再无“帝”

封神之前,神州崇鬼神而好人祭。

封神之后,神权逐渐被皇权压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