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集:南方的防涝(2 / 3)

加入书签

地挖渠时遇到过这种土,你们看——把木楔子楔进坑壁,隔一步楔一根,再用木板挡住,土就塌不了了。”他说着,拿起锤子往坑壁上楔木楔,动作熟练,显然是跟着张阿伯练过的。

秦斩也挽起袖子,拿起铲子:“大家跟着小张学,慢慢来,挖一尺是一尺。这渠挖通了,明年咱不光能种粟,还能种稻,让大家都能吃饱饭。”

他这话像颗定心丸。王阿公颤巍巍地拿起小铲子,蹲在坑边帮着清理碎土;村里的妇人们也来了,她们背着竹筐,把挖出来的土运到田埂上,帮着夯土;连半大的孩子都提着小水桶,给大人送水。雨还没停,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全是泥,可没人喊累——他们知道,这渠是庐江的活路。

挖渠挖到第五天,又出了新问题。村南的渠要经过一片烂泥塘,一挖就冒黑水,土根本攥不住。李伯蹲在塘边,愁得直摸胡子:“这塘底是腐殖土,挖浅了排不出水,挖深了容易塌,这可咋整?”

秦斩盯着烂泥塘看了半天,忽然眼睛一亮:“李伯,咱不用挖到底。你看,这塘边有不少柳树,咱把柳树枝砍下来,编成筐,里面填上石头,沿着渠边垒起来,再用黏土糊住缝,不就能挡土了?”

李伯一拍大腿:“对啊!楚地修水塘时用过这法子,我咋忘了!”

阿虎立刻带着后生们去砍柳枝,妇人们则跟着编筐。王阿公找来了家里珍藏的麻绳,说编筐结实。大家围着烂泥塘忙了两天,柳枝筐垒起的渠壁果然稳固,黑水顺着渠慢慢流进河里,塘里的水位一点点降下去,露出了底下的硬土。

渠快挖通的时候,小张又提出了新主意。他看着田里刚补种的粟苗,对秦斩说:“秦大人,就算渠挖通了,雨水多的时候,苗根还是容易泡着。要不咱教农户搭高垄?把苗种在垄上,垄沟里的水能顺着渠排走,根就淹不着了。”

秦斩让小张先在王阿公的田里试。小张拿着锄头,把田分成一块一块的,每块田中间挖出道浅沟,两边堆起半尺高的土垄,再把粟苗种在垄上。王阿公看着新种的苗,有点不放心:“这垄这么高,天旱了咋办?”

“您放心,”小张笑着说,“渠里会留水,天旱了就把水引到垄沟里,苗根能吸着水,还不会淹着。”

刚搭好高垄,天就变了脸。乌云压得很低,风裹着雨点子砸下来,比之前的雨还大。周郡守急得在渠边转圈:“秦大人,这雨要是下三天,渠能顶住吗?”

秦斩站在渠边,看着柳枝筐垒的渠壁,又看了看加高的田埂:“放心,咱们去巡查,有漏水的地方立刻堵。”

那一晚,没人睡觉。秦斩带着李伯、小张、阿虎和村里的壮丁,沿着渠巡查。雨太大了,伞根本撑不住,每个人都淋得像落汤鸡。走到村西的渠段时,阿虎突然喊:“秦大人,这里漏水!”

大家跑过去一看,渠壁的黏土被雨水冲掉了一块,水正从柳枝筐的缝里往外渗,再漏下去,田埂可能就会塌。李伯立刻从怀里掏出预备的草袋,里面装着干土和石灰:“快,把草袋塞进去!”

秦斩第一个跳下去,水没到大腿根,冰凉刺骨。他接过草袋,往漏水的地方塞,小张和阿虎也跟着跳下来帮忙。王阿公举着灯笼,手都在抖,却把灯笼举得高高的,好让他们看清路。

折腾了半个时辰,漏水的地方终于堵上了。秦斩爬上岸,冻得嘴唇发紫,却笑着说:“没事了,再去前面看看。”

天快亮的时候,雨停了。

大家都累得坐在田埂上,看着东边慢慢亮起来的天。阿虎突然指着田里,声音都变了:“看!粟苗!”

所有人都抬头看——田里的高垄上,粟苗直直地立着,叶子上还挂着水珠,绿油油的,一点没被淹的样子。渠里的水顺着沟往下流,哗啦啦的,像在唱歌。王阿公走过去,摸了摸粟苗的叶子,又摸了摸渠壁,眼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