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集:咸阳来使(1 / 3)
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当您看到这段文字,请您<bstyle="lor:red">稍后刷新</b>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如果长久未更新,请通过
特殊时刻,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2yq.)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爱言情
赵高走到“刑案类”的竹简前,随手抽出一卷——是上月处理的一桩土地纠纷,楚地旧贵族昭氏想强占平民的良田,被百姓告到官府。卷宗里详细记录了原告、被告的供词,官吏勘察的结果,还有秦斩的判决:昭氏归还良田,并罚粮百石赈济流民。末尾秦斩的批注写着:“楚地旧制虽有等差,然秦法面前,贵贱同等。若纵容贵族欺压百姓,楚地永无宁日。”
赵高皱了皱眉,又抽出一卷“民生类”的——是关于修缮淮河堤坝的记录。上面记着动用了多少民夫,消耗了多少粮草,甚至详细到每一段堤坝的负责人、完工时间,还有百姓的反馈:有个叫王阿婆的老妇,儿子在修堤时摔伤了腿,秦斩不仅派医官诊治,还让府中仆役送去了粮食,老妇特意到侯府道谢,这事也被记在了卷宗里。
“侯爷倒是心细,连这些鸡毛蒜皮的事都记下来。”赵高语气带着几分讥讽,试图挑衅。
秦斩站在一旁,神色平静:“楚地百姓刚经历战乱,最怕的便是官吏漠视他们的疾苦。这些事在监使看来是鸡毛蒜皮,在百姓眼里,却是关乎生计的大事。我把它们记下来,既是提醒自己不可懈怠,也是让下属知道,民生无小事。”
赵高被噎了一下,不再说话,转而埋首翻阅卷宗。他看得极细,尤其是“赋税类”和“军备类”——这两处最容易找出破绽。赋税方面,他想找是否有延迟上缴、克扣截留的记录,可卷宗里显示,楚地近半年的赋税不仅足额上缴咸阳,还多缴了三成,备注里写着“楚地秋收颇丰,百姓自愿多缴,以助关中赈灾”;军备方面,他想找是否有私藏兵器、扩充兵力的痕迹,可记录显示,秦军在楚地的兵力严格按照始皇帝的诏令部署,没有私增一兵一卒,甚至还裁军五千,让士兵解甲归田,参与农耕。
一连两日,赵高都泡在偏室里翻阅卷宗,从清晨到深夜,连秦斩备好的宴席都没心思吃。他越看心越沉——这些卷宗不仅没有错处,反而处处透着秦斩的用心:流民安置得妥妥当当,刑案判决公正严明,水利、盐运等民生工程进展顺利,甚至连楚地旧贵族的情绪都安抚得很好,有几位原本对秦军抵触的贵族,还在卷宗里写下了对秦斩的称赞,说他“虽为秦将,却懂楚地民心”。
第三日午后,赵高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竹简,脸色有些难看。秦斩走进偏室时,正看到他对着一卷《楚秦书院章程》皱眉——这书院是秦斩上月刚建的,召楚地儒生与秦地博士共同讲学,既教秦法,也传楚辞,目的是化解秦楚之间的文化隔阂。
“监使看得如何?”秦斩递过一杯热茶。
赵高接过茶,手指有些发凉。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侯爷治理楚地,确实有一套。这些卷宗……挑不出错处。”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侯爷在楚地威望甚高,连百姓都传唱您的童谣,这恐怕……不太妥当吧?”他试图从“威望”上做文章——自古帝王最忌地方官威望过高,尤其是手握兵权的武将。
秦斩早已料到他会这么说,微微一笑:“监使多虑了。百姓传唱童谣,不是因为我秦斩,是因为他们能吃饱饭、穿暖衣,能安稳过日子。昔日项燕在楚地威望也高,可他没能让百姓免于战乱,最终还是失了民心。我若哪天失职,百姓自然不会再念我的好。”他指了指卷宗里的童谣记录,“这些童谣,我不仅记在了卷宗里,还派人送到了咸阳,呈给陛下看。我想让陛下知道,楚地百姓要的不是哪个王侯的威望,是太平。”
赵高彻底无话可说了。他原本以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