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集:药材商盟,杜绝假药(3 / 4)

加入书签

了药市的“香饽饽”,那些没来得及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药材,根本无人问津。不少商贩见状,主动将库存的可疑药材全部下架,有的甚至亲自跑到山里采挖正品,生怕错过了生意。

可就在这时,一桩意外发生了。

那日清晨,一名老妇拿着一包带印记的当归冲进医署,哭得撕心裂肺:“素问姑娘,你可得为我做主啊!我吃了这有印记的当归,还是肚子疼!”

素问心头一紧,立刻接过当归检验。印记是真的,药材看起来也没问题,断面黄白,香气浓郁,不像是伪品。她连忙询问老妇的服用方法,老妇抽噎着说:“我怕药力不够,就多加了两倍的量,还和萝卜一起煮了……”

素问恍然大悟。当归虽补,但用量过大易致腹胀,且萝卜有破气之效,与当归同服会影响药效,甚至引发肠胃不适。她立刻为老妇调配了理气和胃的汤药,又耐心解释:“药材是真的,但服用方法不对。当归每日用量不宜超过五钱,且不能和萝卜同服。”

老妇半信半疑地服了药,不出两个时辰,腹痛果然缓解了。她红着脸向素问道歉:“都怪我不懂药理,差点冤枉了好人。”

这件事虽有惊无险,却给素问提了个醒。百姓不仅需要放心药,更需要正确的用药知识。于是,她让学徒在药市入口搭起了一个简易的讲台,每日午时讲解药材的辨别方法与服用禁忌,还编了通俗易懂的口诀:“当归补气血,萝卜不同煮;党参辨断面,有纹是真货;硫磺熏药材,闻着有酸味……”

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少人还专门带着纸笔来记录。药商们也乐见其成,毕竟百姓懂得越多,越能分辨药材好坏,他们的真药材也越有市场。

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又一场风波悄然袭来。

盟首回春堂掌柜急匆匆地找到素问,神色凝重:“素问姑娘,有人在私下卖‘假印记’!”

原来,有个叫赵三的小商贩,见带印记的药材生意火爆,便动了歪心思。他找人仿刻了一枚假铜印,又用朱砂混合松烟做了印泥,偷偷给自家的伪药材贴上假印记,低价卖给不知情的百姓。好在有百姓买回去后,发现药材气味不对,立刻到医署举报,这才没造成更大的乱子。

素问当即带人赶到赵三的摊位,人赃并获。赵三吓得瘫在地上,连连求饶:“我再也不敢了,求姑娘饶了我这一次!”

围观的百姓愤怒不已,纷纷喊道:“把他赶出药市!”“这种黑心人就该重罚!”

素问看着赵三,眼神冰冷:“商盟规矩在前,售假者逐出药市,永不得经营。你不仅售假,还伪造印记,罪加一等。”她转头对王二柱说:“将他的药材全部没收销毁,再通报全城,让所有人都知道伪造印记的下场。”

赵三被押走时,哭天抢地,却无人同情。经此一事,药商们更加敬畏商盟规矩,再没人敢有丝毫懈怠。医署也趁机改进了印记的防伪措施,在印泥中加入了只有在特定光线下才能看见的草药粉末,彻底杜绝了伪造的可能。

第四章药市新生

夏末的邯郸药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药材商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将检验合格的药材整齐地摆放在铺面上,每一包药材都贴着醒目的“医”字印记,有的还特意将带有暗记的包装纸展示给顾客看。百姓们放心地挑选着药材,不时向掌柜询问用药方法,掌柜们也耐心解答,脸上满是笑意。

“张掌柜,你这带印记的黄芪怎么卖?”

“一文钱一两,保证是正宗的北黄芪,你看这断面,纤维细密,还有豆腥味。”

回春堂的铺面前排起了长队,掌柜的儿子正忙着给顾客称药,掌柜自己则在一旁指导学徒辨别药材。“以前一天卖一担就不错了,现在一天能卖三担,还得提前备货。”掌柜笑得合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