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集:乡镇试点,分馆弟子驻乡医点遇信任难题(1 / 4)
暮春的风卷着黄土掠过渭水南岸的陈家村,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围了二十多个村民,目光齐刷刷落在三个身着青色医袍的年轻人身上。为首的林墨攥紧了腰间的铜铃——那是大秦医署统一配发的信物,铃身刻着的“分级诊疗”四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却暖不透村民眼中的疑虑。
“这娃娃毛都没长齐,能治得了王阿婆的咳疾?”蹲在最前排的陈老汉往地上啐了口唾沫,粗布裤腿上还沾着田埂里的泥。他身旁的妇人抱着发烧的孩童,往后缩了缩身子,怀里的孩子烧得脸蛋通红,却只敢用眼角瞟着林墨背上的药箱。
林墨深吸一口气,将医署颁的《乡镇诊疗规范》展开。这卷用桑皮纸写就的册子他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此刻指尖还是发颤:“老丈放心,我们是咸阳医馆分馆的弟子,每季度都要通过太医署考核。您说的王阿婆,若肯让我们诊脉,三日内定能缓解她的咳喘。”
话音刚落,人群里就炸开了锅。穿靛蓝短打的汉子嗓门最大:“去年李村来了个游医,也是说三日见效,结果把张婶的腿治得更肿了!你们这官府派来的,莫不是也想骗我们的粮?”
“就是就是!”有人附和着,“刘郎中在邻村坐馆三十年,哪次不是一剂汤药就见效?你们这些新法子,又是号脉又是看舌苔,倒像是在耍把戏。”
林墨身后的两个师弟脸色发白。他们在咸阳医馆时,跟着素问副署长学习辨证施治,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可到了这乡下,连搭脉的机会都得不到。负责配药的小师弟赵禾凑到林墨耳边:“大师兄,要不我们先去村正家试试?官府的人总该信官府的医吧?”
林墨点头。三人跟着引路的村童往村正家走,脚下的土路坑坑洼洼,刚下过雨的地方积着水,溅得他们的皂靴满是泥点。路过村西头的磨盘时,看见一个老妇人正扶着墙咳嗽,佝偻的背像棵被狂风压弯的芦苇。
“阿婆,您这咳了多久了?”林墨快步上前,想扶住老人的胳膊。可老妇人像被烫到似的往后躲,沙哑着嗓子说:“别碰我!我这是被风寒缠上了,等刘郎中明天来开两贴膏药就好,不用你们这些娃娃瞎操心。”
看着老人踉跄离去的背影,赵禾眼圈发红:“大师兄,我们带的‘止咳散’明明对风寒咳嗽最有效,她怎么就不肯试试呢?”
林墨攥紧了药箱的提手。他想起出发前素问副署长的叮嘱:“乡镇百姓信的是熟面孔,是实打实的疗效。你们去了,别先讲规矩,要先让他们看见好处。”可眼下,连展示疗效的机会都没有。
村正陈守业的院子比别家宽敞,门口挂着两盏写着“村正”的红灯笼。听说他们是医署派来的,陈守业倒还算客气,搬了三条长凳让他们坐下,又让婆娘端来粗瓷碗装的茶水。
“三位小先生远道而来,陈某本该支持。”陈守业摸着下巴上的短须,语气却带着犹豫,“可村里的人都认刘郎中。他是咱邻村的老医者,谁家有个头疼脑热,找他准没错。去年我家小子得了水痘,就是他用艾草熏治,三天就退了热。”
“村正大人,”林墨放下茶碗,从药箱里取出一小包药材,“刘郎中的法子管用,可我们的药更有章法。您看这‘水痘方’,是素问副署长根据《伤寒论》改良的,不仅能退热,还能防止痘痕留下。若是您信得过,我们可以先给村里的孩子免费试药。”
陈守业盯着那包药材,眉头皱得更紧:“免费?官府的东西哪有白拿的?莫不是这药里有什么说道?”
这话像根刺扎进林墨心里。他急忙解释:“这是医署推行分级诊疗的试点政策,所有药材都由朝廷拨款采买,分文不取。我们只是想让百姓知道,新法诊疗能让大家少遭罪、少花钱。”
正说着,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妇人哭喊着跑进来:“村正!不好了!我家柱子从房上摔下来了,腿动不了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