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集:南疆瘴疠(3 / 3)

加入书签

孩子正蹲在篝火旁,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什么。他画的是一个圆圈,里面点着无数个小点,像是星图,又像是某种阵法。“这是什么?”赵佗问。

“是我们的寨子。”阿蛮指着圆圈外的线条,“瘴气来的时候,我们就躲在有石头的地方,烧这种草。”他捡起一根枯草根,放在火上,冒出的青烟带着一股清凉的味道。

赵佗忽然明白了。百越人对付瘴气的办法,不是硬抗,而是顺应。他们知道哪里的地势能避开瘴气,知道哪种草木能驱散毒虫,甚至知道鳄鱼的习性——就像关中的农夫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割。

“让所有士兵都学阿蛮的样子,”赵佗对李信说,“把营帐迁到地势高的地方,用他说的那种草熏营。另外,派人与附近的部落接触,就说……我们不是来打仗的,是来讨活路的。”

李信愣住了:“将军,我们是秦军……”

“秦军也是人,”赵佗打断他,目光扫过那些躺在担架上的士兵,“连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开疆拓土?”

三日后,当押运粮草的队伍终于赶到时,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惨状,而是秦军士兵正和几个百越人一起搭建竹楼。阿蛮正教士兵们辨认哪种树叶能止血,哪种藤蔓能编绳,他的铜环在阳光下叮当作响。

赵佗站在新搭建的了望台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他知道,征服这片土地的,不会是秦弩的锋芒,而是这些不起眼的草木,是熬在陶罐里的汤药,是不同语言之间笨拙的比划。

瘴气依旧在林间弥漫,但此刻在赵佗眼中,那不再是山鬼吐的气,而是这片土地的呼吸。要让它接纳外来者,首先得学会听懂它的语言。

夜幕降临时,营地的篝火连成一片。阿蛮教士兵们唱百越的歌谣,那旋律像山涧的流水,曲折却绵长。赵佗坐在火堆旁,看着士兵们黝黑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忽然觉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下的第一根桩,不是木制的营寨,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点微弱的暖意。

南疆的夜,依旧湿热。但此刻,有什么东西,已经悄悄改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