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集 稻田的新稻种(1 / 5)

加入书签

楚禾记:长沙郡新稻录

长沙郡的四月,晨露还凝在田埂的草叶上,就被一阵喧闹搅散了。

南坡下那片刚翻整好的稻田边,挤满了挎着竹篮、扛着锄头的百姓,农官李稷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手里捧着个陶碗,碗里盛着的稻种在朝阳下泛着油亮的金黄,颗颗饱满得像要胀开似的。

“都静一静!”

李稷清了清嗓子,声音裹着晨雾传出去,“这是秦将军特意从咸阳调来的新稻种,名叫‘楚穗丰’,你们瞧瞧——”

他抓起一把稻种递到台前,“比咱们以前种的‘早籼’颗粒大一圈,壳薄,出米率高,最要紧的是,抗虫抗旱,亩产少说能多收四成!”

人群里立刻起了骚动,有人伸着脖子看,有人小声议论。

张阿伯挤在前头,花白的胡子上沾着露水,他颤巍巍地伸出手,李稷会意,倒了十几粒在他掌心。

老农用指腹反复摩挲着稻种,粗糙的纹路蹭过稻壳的光泽,眉头却没松开——十年前他吃过“新种”

的亏,那时郡里调来一批据说“高产”

的稻种,结果种下去要么不芽,要么抽穗时全是空壳,最后收的粮食还不够种子钱,家里老伴就是那年饿坏了身子,没熬到秋收。

“李官爷,”

张阿伯的声音带着点颤,“这稻种……真能长?别是跟十年前似的,坑了咱们庄稼人。”

这话一出,人群里的议论声更大了。

站在后排的王婶攥紧了竹篮,她男人去年在修河堤时伤了腿,家里就靠两亩薄田过活,要是稻种再出问题,今年冬天怕是要断粮。

年轻的农户李四急得直跺脚:“阿伯您别乌鸦嘴啊!

秦将军办事靠谱,上次修的灌溉渠多管用,这稻种肯定差不了!”

正说着,马蹄声从田埂那头传来,秦斩穿着一身粗布短打,裤腿卷到膝盖,沾了些泥点,看着不像个将军,倒像个常年下地的农户。

他身后跟着两个亲兵,扛着一捆标注着“播种量”

的木牌,还有个竹筐,里面装着用来示范的农具。

“张阿伯的顾虑我懂。”

秦斩走到台前,接过李稷手里的陶碗,蹲下身和张阿伯平视,“十年前那批稻种,是没经过试种就仓促推广,这次的‘楚穗丰’,在咸阳城外的试验田种了两年,去年亩产就比普通稻种多了四成五,抗稻飞虱的效果尤其好——您看这稻种的外壳,比普通稻种厚一点,虫咬不透。”

他说着,从亲兵手里拿过一块木板,上面画着田垄的格子:“而且播种也有讲究,以前咱们种稻,一亩地撒三斗种子,密得跟头丝似的,苗长得弱,还争养分。

这新稻种,一亩地只撒两斗,行距要留一尺五,株距一尺,这样通风好,稻穗才能长得饱满。”

张阿伯盯着木板上的格子,没说话,手指却轻轻捻了捻掌心的稻种——这稻种确实沉实,握在手里有分量,不像以前那些轻飘飘的空壳。

这时,田埂那头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阿禾挎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着用布包好的草药,素问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陶壶,壶里是解暑的薄荷水。

“秦将军!

李官爷!”

阿禾跑到近前,看见陶碗里的稻种,眼睛亮了,“这就是能高产的新稻种吗?长得真好看!

要是真能多收粮食,王婶家就不用愁冬天的口粮了,学堂的孩子们也能天天喝上米汤了!”

素问笑着把陶壶递给李稷:“天越来越热,大家下地要注意防暑,这薄荷水你们分着喝。”

她看向秦斩,“昨天医署收了个农户,是因为弯腰插秧太久,腰伤犯了,新稻种的播种方式,是不是能减少些劳作强度?”

“确实。”

秦斩点头,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