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97集 家书传讯齐地新貌(2 / 3)

加入书签

刚学的时候还规整,可见是用了心的。”

素问把竹简放下,指尖还留着竹片的凉意。

她想起那十名齐国农人在药田边的模样:陈石总爱蹲在地里,用木棍量行距,说是“差一寸,苗就长不齐”

;老周话少,却总把《药材种植规范》带在身上,连吃饭时都要拿出来看几眼;还有个叫小郎的年轻人,学针灸时手笨,却在学堆肥时最勤快,说“肥好,苗才壮,比扎针实在”

“姑娘,”

阿禾忽然开口,眼里满是期待,“他们都把法子教给邻县了,说不定过两年,真能琢磨出些新法子来——到时候,咱是不是能去齐地学一学?”

这话一出,周围的药农都笑了。

王大叔磕了磕烟杆:“可不是嘛!

他们用盐废料改良盐碱地,咱之前也没试过,说不定往后还能学他们的法子,把咱这边的荒田也种上药。”

“还有齐地的海泥,”

另一个药农接话,“上次用海泥做药引,治好了张老栓的顽疾,要是能知道他们咋挖海泥、咋保存,往后用药也方便。”

素问看着众人热切的模样,心里也暖。

她拿起麻布,把草图仔细叠好,又把竹简卷起来,对众人说:“我这就写回信,先替大家谢谢他们。

至于去齐地学新法子——只要两地好好合作,总有一天能成。”

当天傍晚,素问在传习所的灯下写回信。

她选了质地细密的竹简,研了浓墨,先谢了他们送来的信和草图,又细细问了枸杞芽的长势,嘱咐他们若是遇到蚜虫,可用桐油兑水刷叶,还说赵地的金银花长势正好,等晒干了就托商队送去。

写到末尾,她忽然想起阿禾的话,添了一句:“听闻邻县农人来求法,诸位肯倾囊相授,实属难得。

若日后有新得,盼能多书信往来;若需种子或技术支持,也尽管开口。

待秋收后,或可派人间去齐地,一来看看药材长势,二来也学学诸位的新法子。”

写完信,她把麻布上的草图铺在灯下,借着灯光又看了一遍。

那笑脸的线条有些粗,却透着一股子欢喜,像是能看见陈石他们蹲在田边,拿着炭笔一笔一划画时的模样。

她把草图和回信一起装进布囊,次日一早交给驿卒,嘱咐他务必尽快送到齐地。

日子过得快,转眼又是半月。

邯郸的药田渐渐热闹起来,板蓝根长到了半尺高,甘草的叶子铺得满地都是,学徒们忙着给枸杞苗浇水,李伯带着几个老药农检查田埂,怕连日的雨冲坏了沟渠。

这天午后,素问正在药田边教阿禾辨认尺蠖的卵,就见远处来了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送盐来的齐国商队的伙计,骑着马,手里举着个布囊,老远就喊:“素问姑娘!

齐地的回信到了!”

阿禾比素问先跑过去,接过布囊就递过来:“姑娘,快看看,他们是不是同意咱们去齐地了?”

素问笑着接过布囊,解开一看,里面除了一卷竹简,还有一小包东西——是晒干的海菜,用粗布包着,还带着海腥味。

她展开竹简,上面的字比上次工整些,是陈石写的:

“姑娘的回信收到了,众人都高兴得睡不着觉。

枸杞芽长得很好,按姑娘说的,没让蚜虫伤着;邻县的人按法子种了板蓝根,也冒出了芽,都来谢我们。

姑娘说秋收后派人来齐地,我们都盼着哩!

我们在药田边盖了两间屋,到时候让来人住,还能带着去海边看海泥,去邻县看新种的药田。

老周说,要教来人用海菜腌咸菜,比赵地的盐腌菜还鲜。

附上晒干的海菜,是小郎去海边采的,姑娘尝尝。

等秋收了,我们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