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92集 齐使再来求聘农师(1 / 5)
药田授艺:赵齐相携的三月之约
邯郸城外的药田刚过春分,新栽的板蓝根冒出嫩紫的芽尖,金银花藤顺着竹架缠出细碎的绿,风里都裹着草木的清苦气。
素问正蹲在田埂上,指尖捏着一片沾了露水的枸杞叶,跟药农老周说着新抽的枝桠该怎么修剪,就见远处尘土飞扬——三辆漆着齐地纹样的马车正往这边赶,车轮碾过土路的声响,在空旷的田畴间格外清晰。
“这齐人怎么来得这么快?”
老周直起身,手搭在额前望了望,“上回送海盐才刚过半月。”
素问也觉得意外,却没停下手里的活,只道:“许是又有药材的事。”
话音刚落,马车已在田边停稳,先跳下来的是个穿青布短打的随从,紧接着,一个身着织金锦袍的人掀帘而出。
那锦袍是齐地特有的纹样,深蓝底色上绣着卷云纹,腰间系着玉带,手里捏着一柄象牙柄的折扇,一看便知是身份贵重的使者。
使者刚站稳,目光就扫过整片药田——垄沟笔直,幼苗齐整,连田边的杂草都除得干净,与他来时路上见的荒田截然不同。
待看到蹲在田埂上的素问,他立刻整理了下衣袍,快步走过去,对着素问深深拱手:“在下乃齐国使者田和,见过素问姑娘。”
素问站起身,指尖还沾着泥土,却也规规矩矩地回了礼:“使者客气,不知此次前来,有何要事?”
田和直起身,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又不失礼数:“实不相瞒,我家君主前几日听闻商队回报,说赵地的药材种植之法极为神妙——金银花亩产翻番,板蓝根无虫害,连往日难活的决明子都长得茁壮。
君主一心想让齐地百姓也能习得此法,特遣在下前来,想求聘几位赵地农师,往齐地指导三月。”
他说着,从随从手里接过一个锦盒,打开来,里面是叠得整齐的丝绸,色泽鲜亮,一看便是上等的蜀锦:“这是百匹丝绸,权当酬劳。
农师在齐地期间,食宿用度皆由我国承担,若有其他需求,姑娘尽管开口。”
百匹丝绸可不是小数目,老周在旁边听得眼睛都直了,悄悄拉了拉素问的衣角,意思是这买卖划算。
可素问却没立刻应下,反而蹙着眉沉吟起来——她想起去年派医徒去边境指导防疫的事,医徒在赵地熟门熟路,到了边境却因水土不熟、语言不通,耽误了不少功夫。
农师也是一样,赵地的土壤多是壤土,齐地靠海,不少地块是盐碱地;赵地用的农具是曲辕犁,齐地惯用直犁,农师去了齐地,怕是连农具都用不顺手,更别说教出像样的法子了。
“使者的诚意,我心领了。”
片刻后,素问抬起头,目光坦诚,“只是有句话,我得实说——农师多是本地老手,一辈子跟赵地的土、赵地的活打交道,离了故土,未必能把法子讲透、教好。
若是教得不伦不类,反而误了齐地百姓,岂不是白费功夫?”
田和的笑容僵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会被拒绝,他捏着折扇的手指紧了紧:“那姑娘的意思是……”
“我倒有个提议。”
素问指着不远处正在给枸杞苗浇水的几个农徒,“不如从贵国选十名农人留下,就在这药田里学习三月。
他们熟悉齐地的水土和农具,学的时候能想着‘这法子回了齐地该怎么改’,学成后回去传授,也比外来的农师更顺手。
而且……”
她顿了顿,语气更温和了些,“这三月里,农师们会把轮作、辨虫害、制堆肥的法子一一教透,还会把《药材种植规范》的竹简给他们抄录,绝不藏私。”
田和愣住了,他原本以为素问会提更高的条件,或是直接拒绝,却没想到是这样的提议。
他低头琢磨了片刻——十名农人留下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