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67集 寒浸邯郸药香暖冬(2 / 3)
拍了拍她的肩膀,叹道:“今年有素问姑娘在,咱们都能好好的。”
素问听着这些话,心里既暖又沉。
她转身对李伯道:“让学徒们再支几张桌子,多备些粗瓷碗,别让大家捧着空碗等。”
又吩咐负责登记的医官,“记下领药人的住处,若是有孤寡老人或行动不便的,咱们得送药上门。”
正说着,街角传来一阵喧哗。
只见两个后生架着个壮汉往这边走,那壮汉面色青紫,嘴唇干裂,每走一步都要剧烈地咳嗽一阵,咳出的痰里带着暗红的血丝。
“这是西巷的陈木匠,今早现他倒在作坊里,浑身滚烫,”
一个后生急道,“姑娘,您快救救他!”
素问赶紧让学徒把人扶到临时搭起的诊棚里,伸手搭脉。
脉象沉紧,比寻常伤寒要凶险得多。
她又翻开患者的眼皮看了看,结膜充血明显。
“是伤寒重症,已伤及肺腑。”
她当机立断,“先灌一碗桂枝汤,再加两钱麻黄,让他汗。
王二柱,你立刻去库房取麻黄,要炮制好的!”
王二柱应声跑远,素问则取来银针,在患者的风门、肺俞、列缺几处穴位扎下。
片刻后,陈木匠的咳嗽渐渐缓了些,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等王二柱取来麻黄,她亲自将药材研成粗末,混入温热的桂枝汤里,一点点喂进患者口中。
“得找个地方让他静养,”
素问对那两个后生说,“回去后用生姜煮水给他泡脚,水要没过脚踝,泡到微微出汗为止。
每日三次,不可间断。”
“生姜泡脚?”
一个后生挠挠头,“这法子也能治病?”
“寒从脚下起,”
素问解释道,“生姜性温,能驱寒解表。
热水泡脚可通经活络,让药力顺着经脉走到全身,比单喝药更见效。”
她忽然想起什么,对李伯道:“咱们得教大家这些法子,光靠药汤不够,还得让百姓们学会自己调理。”
当天下午,传习所的学徒们就搬了几张长凳到医署门前的空地上。
最年长的学徒赵平蹲在一个铜盆前,盆里煮着姜片,热气腾腾。
他挽起裤腿,把脚伸进盆里,边泡边讲解:“大家看好了,水不能太烫,以不烫破皮为准。
泡的时候要搓揉脚踝,这儿有个三阴交穴,多揉揉能增强抵抗力……”
围观的百姓起初有些迟疑,后来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试着把孩子的小脚放进温水里,孩子起初还哭,泡了一会儿就咯咯笑起来,脸颊的红晕竟淡了些。
妇人又惊又喜:“还真管用!
我家娃烧了两天,泡这一会儿就不闹了。”
这下子,越来越多的人回家取来盆碗,在医署附近找处避风的地方,学着泡脚。
有那手脚冰凉的老汉,泡完脚后跺着脚说:“舒坦!
像是有股热流从脚底板窜到天灵盖,多少年没这么暖和过了。”
除了生姜泡脚,素问还教大家艾灸。
她让学徒们在街头演示如何用艾绒制成艾柱,如何点燃后悬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养生要穴,艾灸此穴可温阳散寒、补中益气,常灸能少生病。”
她一边说,一边亲自为刘婆婆艾灸。
艾烟袅袅升起,带着独特的草木香气,刘婆婆眯着眼睛,舒服得直点头:“暖洋洋的,比揣个暖炉还得劲。”
日子一天天过去,邯郸的雪下了又停,医署门前的药香却从未断过。
每天天不亮,就有医官和学徒们忙着熬药、分药,领药的队伍依旧很长,却少了往日的焦灼,多了几分平和。
人们捧着药碗,一边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