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54集 疫后复盘规范初成(4 / 6)

加入书签

齐,石板地面干净平整,三个区域的货架排列得整整齐齐,通风口留得恰到好处,墙角还撒了草木灰防潮。

素问和李伯、王二柱、陈叔站在储备库门口,看着这座崭新的库房,都露出了笑容。

“太好了,终于建好了!”

王二柱兴奋地走进库房,摸了摸货架,“这下药材有地方放了,再也不怕受潮霉了。”

陈叔也走进来,仔细检查了通风口和温湿度计,满意地点头:“没问题,通风好,湿度也合适,药材放在这里,能存很久。”

素问看着库房,心里盘算着:“明日就把现有的药材搬进来,按分类放好。

王二柱,你去通知药田的学徒,让他们把穿心莲、金银花这些疫病药先运过来;李伯,你跟陈叔一起整理登记册,每搬一种药材,就记一笔;我去药市再收些薄荷和止血藤,把之前受潮的补上。”

“好!”

众人齐声应道。

第二日一早,医署的人就忙开了。

药田的学徒们推着小车,把一袋袋穿心莲、金银花运到储备库,王二柱指挥着大家把药材搬到疫病区的货架上,陈叔拿着登记册,一笔一笔地记录:“穿心莲八十斤,存放于东一区一层;金银花六十斤,存放于东一区二层;黄连三十斤,存放于东一区三层……”

李伯则在一旁帮忙分类,把续骨草、半枝莲装进陶罐,放在外伤区的货架上,又把治疗咳嗽的贝母、治疗腹泻的马齿苋放在杂症区,按季节归置好。

素问从药市回来,带来了新收的薄荷和止血藤,她亲自把这些药材放在杂症区的货架上,还在旁边放了一张纸条,写着“薄荷用于风热感冒,止血藤用于外伤出血”

忙到傍晚,所有药材都搬完了。

储备库里,药材分门别类地放在货架上,登记册上记录得清清楚楚,温湿度计挂在墙角,一切都井井有条。

素问看着这一切,心里很是欣慰:“从今天起,储备库就交给陈叔看管了,大家要是需要药材,就来这里拿,记得登记。”

陈叔挺直腰板,郑重地点头:“姑娘放心,我一定看好储备库,绝不让药材出问题。”

李伯看着储备库,忽然感慨道:“要是早有这座储备库,上次疫灾咱们就更从容了。

往后再遇灾疫,咱们再也不用怕没药了。”

素问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晚霞:“这座储备库,不仅是存药的地方,更是咱们赵地百姓的希望。

往后,咱们还要扩大药田,多储备药材,让更多人能用上好药。”

王二柱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姑娘,我明天就去药田看看,再开垦几亩地,多种些清热解毒的药材!”

暮色渐浓,储备库的灯火亮了起来,映着货架上整齐的药材,也映着众人脸上的笑容。

这座小小的库房,在邯郸城的夜色里,像一颗温暖的星,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

储备库建成后的第三个月,邯郸周边的邻县突痢疾,每日都有百姓来医署求医。

素问想起之前魏地使者来求药时,她推荐了马齿苋和黄连,便立刻让王二柱去储备库拿药。

王二柱快步走进储备库,陈叔正在检查药材,见他进来,立刻迎上去:“二柱,要拿什么药?”

“姑娘要马齿苋五十斤,黄连二十斤,给邻县治痢疾用。”

王二柱说道。

陈叔熟练地拿出登记册,让王二柱签字,然后带着他走到杂症区的货架前,取下装着马齿苋和黄连的陶罐:“马齿苋刚收了三十斤新的,加上之前的,正好五十斤;黄连还剩二十五斤,拿二十斤,留五斤备用。”

王二柱抱着药材回到医署,素问已经配好了药方,让学徒们批量熬制汤药,再装到陶罐里,送给邻县的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