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5o集 功成暂别医者仁心(2 / 3)

加入书签

她拨开土壤,指着刚冒头的嫩芽,“你看,这芽尖是绿的,就是活了,耐心等就行。”

一场春雨过后,药田里的幼苗齐刷刷地冒了出来,嫩绿的叶片上挂着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

李伯蹲在田埂上,伸手轻轻碰了碰止血藤的卷须,那细弱的藤蔓仿佛有了灵性,微微蜷曲了一下。

他望着满眼的新绿,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以前靠天吃饭,山里有药就收,没药就愁,现在咱们自己种药,心里踏实。”

素问望着老人动容的模样,指尖划过系统面板上跳动的绿色数据:【止血藤长势良好,预计两个月后可采收】。

她知道,这方药田不仅能解决药材短缺的问题,更在赵地种下了一份安稳。

随着药草日渐繁茂,医署的药材储备也渐渐丰实起来。

素问又在药田边开辟了新的地块,试种了蒲公英、马齿苋等易得的草药,还教学徒们制作堆肥:“把枯枝败叶和牲畜粪便堆在一起酵,就是最好的肥料,比买的石灰、草木灰管用多了。”

李伯把素问的话都记在心里,还特意编了口诀教给大家:“向阳地,土要松,勤除草,肥要足,忌连作,药才丰。”

小豆子学得最快,不仅把药田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准确判断药材的采收时机:“姑娘,你看这止血藤的茎蔓已经木质化了,是不是可以采了?”

素问笑着点头,拿起镰刀示范收割:“割的时候要留三分根,来年还能再长。”

她一边收割一边讲解,“续骨草要选叶片肥厚的,趁着露水没干时采,药效最好。”

采收的药材被晾晒在医署的空场上,阳光晒过的药香弥漫了半座城。

药工们将晒干的药材分类整理,续骨草扎成小捆,止血藤切成小段,整齐地码在药架上。

看着原本空荡荡的药架被渐渐填满,医署里的每个人脸上都露着笑意。

三个月后,赵地军营传来急报,一批士兵在演练中受伤,急需大量止血、续骨的药材。

素问带着学徒们连夜调配药膏、煎制汤药,李伯则指挥药工们打包药材,天不亮就送往前线。

当军营的信使回来传话,说“药材充足,伤员皆得救治”

时,医署里爆出一阵欢呼。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早就慌了手脚,得求爷爷告奶奶地找山民采药。”

李伯捧着新晒好的续骨草,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咱们自己种的药,足够支撑半个军营,再不用看天脸色了。”

自此,赵地医署的药田声名渐起。

附近州县的医官纷纷派人来学习种药技术,素问干脆在医署开设了药植课,每日午后教大家辨识药草、讲解种植技巧。

小豆子成了她的得力助手,不仅能独立打理药田,还能给外乡来的学徒授课。

日子一天天过去,邯郸城的百姓也渐渐习惯了医署药田的存在。

有妇人带着孩子来求医时,会顺便给药田浇浇水;猎户进山打猎归来,会特意绕到医署,给李伯捎来些改善土壤的山泥。

药田边的木牌上,渐渐被人添了许多新的种药心得,墨迹虽浅,却透着满满的暖意。

半年后的深秋,长安医署传来调令,要素问即刻返程另有任用。

消息传来时,她正在药田查看新种的麦冬,李伯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走了过来,粗糙的手掌在封面上轻轻摩挲着。

“姑娘,这是我们大家一起编的《赵地药材全谱》。”

李伯将册子递到素问手中,封面上“赵地药材全谱”

六个字是他亲手刻的,字迹虽不工整,却力道十足,“里面记了咱们种过的十五种药材,还有太行山里能找到的草药,每种都写了性味、功效和种法。”

素问翻开册子,里面除了文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