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o集 海外引种医馆试种热带药材获成功(1 / 3)

加入书签

咸阳城外的医署药田,晨露还凝在新抽的绿芽上,素问已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拂过一片心形叶片。

阳光透过薄雾洒下来,将她素色的医袍染得暖融融的,可她眉头却微蹙着,目光落在叶片边缘那圈淡淡的黄晕上。

“先生,这‘海砂仁’的叶尖还是有些黄,会不会是夜里的霜气伤了根?”

身旁的弟子阿禾捧着记录册,声音里满是担忧。

她手里的册子上,密密麻麻记着近一个月的观测数据——从播种时的地温、每日的浇水量,到叶片舒展的度,一笔都不含糊。

素问没立刻回答,而是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巧的银铲,小心翼翼地在植株旁挖了个浅坑。

湿润的泥土里,几条纤细的白根须露了出来,顶端还带着新鲜的嫩白色,显然长势还算康健。

“不是霜气的问题,”

她松了口气,指尖在根须旁的泥土上捻了捻,“是土壤的肥力跟不上了。

这海砂仁在徐福带回来的海岛上,靠的是海边的腐殖土,咱们关中的土虽肥,却少了些海盐的滋养。”

阿禾眼睛一亮,连忙在册子上记下“需添海盐调土”

几个字:“那咱们现在就去取海盐来?库房里还存着上次秦将军从沿海商队调来的粗盐,应该能用。”

“不急。”

素问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目光望向药田深处。

那里整齐划分出二十多块田垄,每一块都插着不同的木牌——“胡椒”

“肉豆蔻”

“檀香”

,这些都是三个月前徐福船队归来时,从海外海岛带回的珍稀药材种子。

当时船队刚靠岸,徐福就亲自捧着一个漆盒来找她,盒子里的种子有的裹着湿润的椰壳纤维,有的装在涂了蜡的竹筒里,还带着海风吹拂过的咸腥气。

“素问先生,这些种子在海岛上能治湿热瘴气,若是能在大秦种活,将来边境再闹瘴疫,咱们就不用千里迢迢从海岛运药了。”

当时徐福的声音还响在耳边,他身后的岛民代表更是激动地比划着,说这些药材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宝贝。

可谁也没把握,这些在热带海岛上长得繁茂的草木,到了四季分明的关中,能不能熬过冬天,能不能扎下根。

刚开始播种时,麻烦就来了。

胡椒的种子播下去半个月都没芽,弟子们急得团团转,甚至有人提议是不是该放弃。

素问却没慌,她翻遍了徐福带来的海岛医书,又结合自己手记里记载的“适地育苗”

之法,把胡椒种子先放在温暖的陶瓮里催芽,还特意在瓮底铺了层晒干的椰壳,模拟海岛的温湿环境。

七天后,当第一株嫩绿的芽尖顶破陶土时,整个医署都沸腾了,弟子们围着陶瓮,比自己得了赏赐还高兴。

可没过多久,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

檀香苗长到半尺高时,叶子突然开始黄脱落。

素问连着三天守在药田,白天观测日照,夜里记录地温,最后现是关中的地下水偏凉,伤了檀香喜暖的根系。

她立刻让人在田垄旁砌起矮墙,正午时挡住过强的日照,傍晚又在田边点起炭火盆,用温和的热气提升周围的温度。

还让人把井水提前存进陶缸里,晒上一整天再用来浇灌,就这么一点点调试,檀香苗终于又重新抽出了新叶。

“先生,您看那边!”

阿禾的声音突然打断了素问的思绪。

顺着阿禾指的方向望去,药田最东边的那块田垄里,几株高大的植物正舒展着宽大的叶片,顶端还挂着一串青绿色的果实——那是肉豆蔻。

三个月前播下的种子,如今竟已长到了齐腰高,果实的形状虽比海岛上的略小些,却饱满紧实,一看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